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特性研究

来源 :华东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u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超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大型储液罐、大跨度结构等长周期结构大量兴建,这些长周期结构易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低频分量产生类共振反应,造成强烈振动或严重破坏。结构地震反应主要取决于地震动特性和结构动力特性的共同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特性了解不多,进一步研究其工程特性是必要的。本文结合已有研究中表征长周期地震动的参数指标,确定了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筛选原则,以2011年东日本海M9.0级特大地震中K-NET和KIK-NET两大台网收集到的地震实测记录为基础,选出了选波集和参照集两大数据集合,并对数据进行了校正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改进的希尔伯特-黄变换(HHT)法,讨论了选波集和参照集中地震动记录的动力特性、时频特性、瞬时能量特性和频谱周期特性。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确定了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选波原则,以2011年M9.0级日本特大地震为资料,形成选波集和参照集两个数据集;对选出的地震波所在场地按美国NEHRP场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对选出的地震波进行了校正处理。2.研究了传播距离和场地条件对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PGA、PGV、PGV/PGA三个参数随传播距离变化有不同变化规律;同一传播距离,C、D、E三类场地条件下三个参数变化规律也不同;它的主要特性更多地取决于台站所在场地特征和传播距离。受数据源的限制,本文没有研究震级和震源机制的影响。3.研究了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地面记录和井下记录的参数特征及不同分量的参数规律,并用衰减比例γ来衡量随深度的变化幅度的衰减方法。结果表明,地面地震记录和井下地震记录的PGA、PGV、PGV/PGA三个参数有不同的规律;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水平分量和竖向分量的参数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4.采用改进的希尔伯特-黄变换(HHT),以选波集和参照集为数据基础,研究了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动力特性、时频特性及瞬时能量特性。同时,对37条地震波的三个频谱周期特性参数Tmf(傅氏谱平均周期)、Tmh(边际谱平均周期)、Tc(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与PGV/PGA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波集的边际谱和傅氏谱主要集中分布在0.1~5Hz的低频范围内,参照集的边际谱和傅氏谱主要分布在0.1~30Hz范围内且分布比较均匀;与边际谱相比,傅氏谱在低频部分均低估了地震动的幅值,而高估了高频部分;选波集的瞬时能量谱分布相对集中且能量幅值较小,而参照集分布的范围相对较宽且能量幅值相对较大;Tmf比Tmh有较好的相关性,建议采用Tmf作为表征远场地震动的频谱周期参数。
其他文献
工程土体在宏观上所表现出来的非连续性、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非确定性等复杂特性,从根本上取决于土体微细结构的非连续性和非确定性。本文在以前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
一些工业与民用建筑由于功能上的需要,尤其是高层建筑要求不设或少设伸缩缝,致使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日见增多,对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变形、材料的收缩变形及其效应若在
逆作法基坑采用主体地下结构与支护结构相结合,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充分利用其地下结构的水平抗力及承载力,所以逆作法基坑具有变形易于控制、可持续发展等诸多优点,因而是高层建筑
本文采用张拉整体索网结合子结构的结构形式,在索网结点处采用特殊构造将其与子结构连接,将反射面板铺设在子结构表面上.首先,本文对FAST500m原型的子结构进行了优化参数的选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繁殖已成为目前水处理领域普遍关注和十分棘手的问题。藻类ξ电位约在-40mV以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比重小,难于下沉;同时某些藻类繁殖会释放嗅味物质,引起
本文以饱和结构性K0固结黄土为研究对象,在侧限高压固结仪、常规三轴仪上,对饱和结构性K0固结黄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结合重塑土作了平行对比试验研究,通过整理分析各试验结果
本论文课题源于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宜万铁路岩溶地区隧道灾害预测预报技术与结构设计的研究——岩溶、暗河地段隧道结构形式及施工技术研究。” 我国在隧道岩溶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越来越拥挤,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兴建了许多大型地下市政设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地铁车站
拱桥是我国最常用的一种桥梁型式,我国在50、60年代修建了大量拱桥,其中大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材料损伤现象,危桥逐年增多,并且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这些桥梁也成为交通运输的潜
以前,我国在世界上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往往依靠大量自然资源的消耗来获取经济的发展,这将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如今,我国高度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绿色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