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作为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是建都最多的地域。这不仅与关中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有关。战国末到西汉中期,关中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到西汉中期以后,关中农业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出现倒退了。导致关中农业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由盛而衰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府的人为行为等。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众所周知,中国农业属于是典型的气候型农业,靠天吃饭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征。尤其在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的古代社会,农业的兴衰成败更是依赖于“天”,即气候。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农业出现由盛而衰的局面,并对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关中农业对气候的依赖,从而为我们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借鉴。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概述了古代关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秦统一以前关中农业的发展概况,指出了关中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与靠天吃饭农业局面的形成;同时,对秦、西汉时期气候状况和当时农业的发展情况的研究现状分别作了回顾,指出了我的主要观点。 第二部分论述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农业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战国末到西汉中期是关中农业的大发展阶段。其主要表现在当时粮食产量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但到西汉中期以后,关中农业发展出现衰退局面,粮食产量降低,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导致人口的大量减少,而且威胁到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最终使西汉王朝灭亡。 第三部分论述了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农业出现由盛转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农业出现由盛而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人力投入的多寡、技术投入的多少等等。但这只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战国末到西汉中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关中地区大量种植竹、橘柑等亚热带植物。良好的气候条件,为“靠天吃饭”的气候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气候环境,促进了关中农业的大发展。但到西汉中期以后,气候有所变化,逐渐由温暖向寒冷干旱过渡。这不仅表现在当时冬小麦播种时间较以往提前,而且还表现在统治阶级为改善气候状况对农业的影响,使农业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不仅在关中大规模兴修水利,而且采用了较之以往更先进的耕作技术,如代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