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到西汉时期的气候变化与关中农业的大发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作为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是建都最多的地域。这不仅与关中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有关。战国末到西汉中期,关中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到西汉中期以后,关中农业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出现倒退了。导致关中农业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由盛而衰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府的人为行为等。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众所周知,中国农业属于是典型的气候型农业,靠天吃饭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征。尤其在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的古代社会,农业的兴衰成败更是依赖于“天”,即气候。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农业出现由盛而衰的局面,并对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关中农业对气候的依赖,从而为我们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借鉴。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概述了古代关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秦统一以前关中农业的发展概况,指出了关中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与靠天吃饭农业局面的形成;同时,对秦、西汉时期气候状况和当时农业的发展情况的研究现状分别作了回顾,指出了我的主要观点。 第二部分论述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农业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战国末到西汉中期是关中农业的大发展阶段。其主要表现在当时粮食产量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但到西汉中期以后,关中农业发展出现衰退局面,粮食产量降低,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导致人口的大量减少,而且威胁到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最终使西汉王朝灭亡。 第三部分论述了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农业出现由盛转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战国末到西汉时期,关中农业出现由盛而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人力投入的多寡、技术投入的多少等等。但这只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战国末到西汉中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关中地区大量种植竹、橘柑等亚热带植物。良好的气候条件,为“靠天吃饭”的气候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气候环境,促进了关中农业的大发展。但到西汉中期以后,气候有所变化,逐渐由温暖向寒冷干旱过渡。这不仅表现在当时冬小麦播种时间较以往提前,而且还表现在统治阶级为改善气候状况对农业的影响,使农业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不仅在关中大规模兴修水利,而且采用了较之以往更先进的耕作技术,如代田法
其他文献
在当代保险经济与金融经济融合的背景下,将金融理论运用于保险定价可以弥补传统的保险定价模型忽视投资收入的缺陷和不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以
商标权保护制度是一项建立良好社会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的根本性激励机制,同时,商标权保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首先明确商标权保护的内容和商标权的限制。作为一
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其通过对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而影响着公司绩效。研究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国内外对此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是
南宋初中期,“苏学”被推至“宋一经”的地位,而东坡词也相应获得了“正统”地位并受到广泛的追拟摹仿。这与北宋苏词基本被否定的接受状况相比,无疑有天壤之别。造成这种反差的
以对羟基苯乙酸和苯酞为原料,经缩合、环合、Wittig反应等合成了抗过敏药盐酸奥洛他定,总收率12.5%,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确证。
综述了铸件缸体发展历程。伴随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铸造缸体发展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到目前的第三代压铸缸体。详细介绍了第二代缸体压铸主要技术特点,指出了今后缸体技术发
会议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风能发电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八十年代中期,风力发电技术的设计、制造已经成熟,产品进入商品化阶段,单台风机功率已经可以达到兆瓦级以上,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课程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对土壤有机氮(主要指氨基酸)的获取是一个普遍的生态学现象,然而植物对土壤有机氮的吸收速率及土壤有机氮在植物养分供应中所占比例仍不清楚。为探究土壤
书法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及人文内涵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书法鉴赏的重要性,分析书法鉴赏应注意作品笔画线条、章法、节奏及意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