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盐田复垦年限和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盐田伴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应运而生,又随着经济体制转型而逐渐走向废弃。对废弃盐田实施综合治理并优先复垦成农田是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这一举措对缓解我国人地矛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等方面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盐田独特的生产环境,在经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和大水压盐复垦成农田后,虽可以种植少量的耐盐和耐贫瘠作物,但想要短时间内提升耕层质量、提高土地产出仍面临大量难题。面对复垦土壤质量变化不明、机制不清的现状,亟需探明复垦土壤质量变化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因此,围绕着复垦后“耕地土壤质量提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要明确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复垦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性状的变化,摸清在现有种植模式下限制土壤质量提升的关键因子和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主导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调控措施,并预测复垦土壤恢复至当地农田土壤质量的时间;其次,研究如何缩短复垦土壤恢复的时间,加速土壤质量提升成为了第二阶段着重解决的问题。基于研究区域常年单作高粱、一季种植的现状,针对盐田特定环境条件,引进粮经饲等适宜作物,种地养地相结合,探索轮作、间混作及耦合模式的新型生态适应性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壤质量提升,并阐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1 a—9 a),复垦土壤盐分含量、容重总体降低,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则逐渐增加,虽然土壤肥力有所提升,但碳氮含量仍低于国家均值;对所有复垦年限土壤养分含量对比发现,养分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复垦8 a时。复垦后的耕层土壤(0—40 cm)C/N出现先增大后减小,C/P在复垦7 a后持续升高;从土壤垂直空间看,除复垦1年(RT1)土壤外,C/N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变大,而N/P逐渐减小。对复垦土壤养分恢复过程进行了预测,模拟显示,复垦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当地农田水平需要8.75 a、8.45 a、8.24 a和8.41a。(2)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1 a—9 a),复垦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先增后减,而真菌数量逐年增加;4种土壤酶(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随复垦年限的增加活性增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活性减弱;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有机质和细菌是影响复垦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的主要因素;复垦土壤细菌α多样性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复垦3 a土壤细菌α多样性最大;复垦后土壤中的优势菌门如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增加,而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复垦1 a、2 a、3 a、4 a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与当地农田有显著性差异,而复垦8 a、9 a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与当地农田无显著性差异,反映出了复垦时间是恢复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重要驱动力;冗余分析显示限制复垦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主导因素为:土壤盐分、全氮、铜及速效钾含量。(3)本研究设置了高粱单作(S)、野生大豆单播(WS)、高粱+小黑麦轮作(S+TS)、高粱+毛苕子轮作(S+V)、高粱与野生大豆1:1间作(S1WS1)、高粱与野生大豆1:2间作(S1WS2)、高粱与野生大豆同行混播(SWS)、高粱与野生大豆1:1间作+小黑麦轮作(S1WS1+TS)、高粱与野生大豆1:2间作+小黑麦轮作(S1WS2+TS)、高粱与野生大豆同行混播+小黑麦轮作(SWS+TS)共10种种植模式。研究发现:与高粱单作(S)相比,S+TS、S+V、S1WS1、S1WS2、SWS、S1WS1+TS、S1WS2+TS和SWS+TS模式使得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增加,p H和含盐量降低,对比所有模式,SWS+TS对土壤养分的提升效果最佳;连续种植两年后,S1WS1、S1WS2、SWS、S1WS1+TS、S1WS2+TS和SWS+TS模式作物增产率分别为12.99%、12.61%、41.25%、16.55%、18.03%和44.68%,土地当量比和相对拥挤系数均大于1,体现了间混作优势;S1WS1、S1WS2、SWS、S1WS1+TS、S1WS2+TS和SWS+TS模式均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SWS+TS模式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Ace、Chao指数分别为S模式的1.25倍、1.25倍;相对丰度>5%的土壤细菌优势菌门有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SWS+TS在所有种植模式中利润值最大,比S模式增加了30.41%。综上,本试验条件下,相比于其他模式,SWS+TS模式作物增产率最高、土地当量比最大,间作优势最明显;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提高最大,土壤改良效果最好;最有利于农民增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废弃盐田复垦后土壤养分含量会随着复垦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结构逐渐改善,但由于常年连作高粱会使土壤微生态失衡,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产生影响,且单作高粱的一季种植方式对土质的改善效果较慢,适时的轮作、间混作可有效缓解因连作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而引发的土地产出障碍,并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土地产出的目的,加速复垦土地向高标准农田水平转变。
其他文献
湄公河流域及周边区域长期遭受旱灾影响,且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可能继续面临旱灾威胁。已有的研究在揭示该区域干旱特征、快速监测农业干旱、以及量化抗旱措施的缓解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论文首先利用跨领域国际影响模型比较计划(ISIMIP)提供的全球气候数据和分布式水文模型揭示了该区域气象和水文干旱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之后基于遥感土壤水产品开发了一套能在8天尺度监测区域土壤干旱的指标,最后综合利用预估数
学位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对光周期反应极为敏感。栽培大豆由野生大豆驯化而来,光周期响应性是限制栽培大豆及其野生祖先地理分布的关键因素。目前,对于栽培大豆适应高纬度地区的遗传基础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尚未完全明确;而野生大豆适应性的遗传基础更知之甚少。因此,挖掘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纬度适应性相关的基因并解析其对纬度适应性的进化和分子机制,不但对于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更利于优质品种的种植与推
学位
稻种浸种催芽技术是寒区大规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寒区水稻生长期短、积温不足的重要手段。其中,稻种曝气增氧浸种催芽研究是该领域的前沿方向。针对传统浸种催芽方式供氧不足和水温不均的问题,本文梳理了气液氧传质理论,基于稻种浸种过程中耗氧和吸水规律,构建了浸种水曝气增氧的氧气通量方程,由此对稻种曝气增氧浸种催芽机理开展了试验分析,创新设计了寒区稻种曝气增氧浸种催芽装置。主要内容与结论如
学位
我国是大米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大米的种植与产地因素有密切关系,特定地域的大米量少质优,不法商贩经常以次充好,消费者在购买时很难判断大米的真实产地。为保护大米的地理特征、维护消费者权益,目前亟需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大米的产地真实性鉴别研究。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四个不同产地、相同品种的粳米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曼光谱技术采集大米原始光谱,结合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校正和基线去除,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
学位
信息技术外包是企业为达既定战略目标,委托第三方企业管理本企业的信息技术资产、资源以及各种相关活动的过程。在建筑业行业内,外包则是由行业属性和特征共同决定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专业分包企业所完成的工作产值占比项目总产值的比例已达70%。对建筑工程企业而言,外包行为是一种有效提升项目管理绩效的措施,普遍存在于大型复杂建设工程项目中,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作为
学位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引起的猪伪狂犬病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大疫病之一。2011年以来,中国PRV变异株的出现加剧了该病的严重性。除了猪以外,PRV感染还可引起多种家畜、犬、猫、实验动物和野生动物发生疾病或死亡。此外,最新的研究显示PRV可以直接感染人,导致神经系统和呼吸道系统的严重损伤(Liu et al.,2020),表明PRV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毒。鉴于P
学位
水稻秸秆灰作为一种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是重要的农业副产物之一。针对现阶段农业副产物水稻秸秆增多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农业工程中涉及的建筑构筑物对复合材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的现象,本文将水稻秸秆转化为可利用的水稻秸秆灰进行等质量替代水泥,制备成水稻秸秆灰复合材料进行实际应用,以解决农作物秸秆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节省资源的问题。水稻秸秆灰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绿色建筑材料,可以应用在农业建
学位
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Guenée),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烟草、辣椒等茄科作物的重要害虫。该虫危害严重,防治困难,其爆发年份在烟草上造成的损失占烟草生产损失总量的15%以上。目前针对烟青虫的防治手段仍以化学防控为主,由其引发的污染环境、天敌杀伤、抗药性提升等问题日趋严重,生产中急需寻找新型绿色防控技术以替代传统的药剂防治。生物防治法
学位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减少CO2排放,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方法之一。CO2增产致密油可在提高原油采收的同时对部分注入的CO2进行地质封存。CO2增产致密油过程受地层微/纳多孔结构、压力变化引起的过饱和析出、多相流体迁移和复杂润湿特性影响,揭示微/纳多孔内多相输运机理与规律是进一步优化CO2增产致密油技术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孔隙尺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CO2/油/水
学位
番茄匍柄霉菌(Stemphylium lycopersici,S.lycopersici)引起番茄灰叶斑病,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病原真菌。然而,由于缺乏对番茄匍柄霉菌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其致病因子和致病机理尚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NLP(necrosis-and ethylene-inducing peptide 1-like protein)蛋白是一类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在番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