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病害鉴定及丝核菌叶斑病病原学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g198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为萝藦科(Asclepiadaceae)、鹅绒藤属(Cynanchum Linn.)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广泛分布于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多个亚洲国家。其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其根及根茎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几年,随着白薇市场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野生资源的日渐枯竭,辽宁地区开始进行人工归圃栽培,种植面积和年限逐年增加,由于白薇为新型种植药材,所以白薇的病害鉴定及防治还未出现系统报道。2018~2020年对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主要白薇种植地区进行了病害系统调查,共发现8种病害,其中白薇丝核菌叶斑病、立枯病、根腐病、斑枯病、菟丝子和病毒病均为首次发现。调查中发现白薇丝核菌叶斑病、炭疽病和轮纹病分布最广,其中白薇丝核菌叶斑病发生程度最严重,对白薇种植业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各地白薇种植人员对白薇丝核菌叶斑病的识别能力差,甚至对白薇丝核菌叶斑病没有认知,不知道其致病菌。白薇丝核菌叶斑病防治困难,无系统的防制措施。本文对该病害的发生危害、病原鉴定、生物学、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和药剂筛选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白薇丝核菌叶斑病的田间诊断和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1.明确了白薇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及病原种类。为确定白薇病害种类以及发生危害情况,本研究于2018~2020年对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等7个主要白薇种植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危害白薇生产的病害有8种,通过症状观察、培养特性、形态学鉴定、融合群鉴定、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鉴定8种病害的病原分别为白薇丝核菌叶斑病(Rhizoctonia solani)、白薇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白薇炭疽病(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白薇轮纹病(Phoma exigua var.exigua)、白薇根腐病(Fusarium solani)、白薇斑枯病(Passalora henningsii)、白薇病毒病(Cucumber mosaic virus)和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白薇病害在不同地区间分布显著不均衡,其中,本溪和西丰地区病害种类最为丰富,而新宾等地由于为新发展区域,种植年限较短,病害种类和严重程度较轻。白薇丝核菌叶斑病分布于4个地区,本溪地区的发病率最高,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高达100%和88.5,白薇立枯病也在本溪地区发生最为严重,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高达46.0%和29.6;炭疽病在西丰和白山地区的病株率和病叶率均高达100%,轮纹病分布最广,其中辽中地区发生最为严重,病情指数达42.7,白薇根腐病也在辽中地区发生最为严重,病株率高达20.4%。2.首次探究了白薇丝核菌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掌握白薇丝核菌叶斑病菌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提供理论依据,对病原菌进行有效的防治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白薇丝核菌叶斑病菌生长速率快,不同的营养条件、温度、p H和光照均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较大。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WA,其生长速率为4.15 cm/d,菌核形成的最适培养基为MEA,4 d时开始产菌核,可达76.2个/皿。菌丝在5℃以下和35℃以上不能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生长速率为4.18 cm/d,在5℃~15℃和30℃~35℃不能产生菌核,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也为25℃,5 d开始产生菌核,且菌核个数可达62.5个/皿。菌丝在p H 4~10均能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p H为6,生长速率达4.12 cm/d,p H为4时不能产生菌核,菌核形成的最适p H也为6,5 d开始产生菌核,且菌核个数可达107.5个/皿,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酪氨酸,生长速率分别为5.55cm/d和3.82cm/d,菌核形成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甘氨酸,均在4 d时形成菌核,菌核个数分别为89.3个/皿和24.0个/皿。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和菌核的形成,生长速率为3.65 cm/d,4 d时开始产生菌核,数量可达79.3个/皿。3.明确了白薇丝核菌叶斑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及条件优化。为病原菌致病机制的深入探究和病害系统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白薇丝核菌叶斑病病菌共产生果胶酶PG、PMG、PMTE、PGTE和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Cx 6种细胞壁降解酶。其产生条件差异显著其中。PG在25℃时可达1470 U/mg。在p H 4~10范围内均可产生细胞壁降解酶,p H值为6时酶活性达到最高。光照条件变化对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影响显著,连续黑暗条件下PG、PMTE和PMG产酶量高于其它酶,分别为317 U/mg,311 U/mg,297 U/mg。培养时间为10 d时6种酶活性均达到峰值,其中PG活性最强,可达848.1 U/mg,显著高于其它培养时间。当培养时间达10 d后,随着时间的增加酶活性呈递减趋势。连续静置条件下果胶酶PMTE酶活性最高。果胶酶在白薇丝核菌叶斑病病斑扩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果胶酶处理的叶片病斑多且延叶脉侵染重于纤维素处理叶片。4.筛选了防治白薇丝核菌叶斑病菌效果较好的3种药剂。为了使白薇丝核菌叶斑病得到科学有效的防治并达到合理施药提供理论依据。筛选出3种药剂对白薇丝核菌叶斑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分别为25%吡唑醚菌酯、250 g/L嘧菌酯和430 g/L戊唑醇,EC50值分别为2.4815 mg/L,4.9492 mg/L和6.8178 mg/L。对于白薇丝核菌叶斑病菌的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探讨核因子κB p65亚基的反义和诱骗性寡核苷酸单独或联合作用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细胞间粘附分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的作用. 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分为6个时相点(6 h和1
目的:检测临床常用雾化溶液的P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并用其给健康SD大鼠长期雾化,通过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及数据分析,以探讨非雾化剂型药物雾化的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查阅广泛用于临床雾化治疗的常用药液文献,按照报道的雾化药液品种和浓度配置生理盐水(0.9%氯化钠)、二氧化硅(40mg/m L)、定喘汤、丹参、双黄连、清开灵、痰热清、头孢曲松(200mg/m L)、庆大霉素(1.6万U/m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内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如今地上停车位已经满足不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地下车库的开发和建设应运而生。地下车库为居民解决停车难的同时,也带来火灾的风
国家计量主管部门近几年相继发布了最新版的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技术规范,并用数字多用表和多功能标准源校准规范代替了长期使用的检定规程,对交直流数字仪器建标及校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关于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标、不确定度评定等研究资料基本是按照旧版来编写和评定的,存在混乱和分歧,不能适应最新的要求,因此,按照最新计量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交直流数字仪器计量标准的建标和校准结果的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迎春花中挥发油,用β-环糊精对迎春花中挥发油进行包合,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β-环糊精包合迎春花中挥发油前后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
毛细管电泳技术因为其试剂和样品的消耗量少、分离效率高,同时毛细管又可以作为反应容器,在酶的效价测定、抗氧化活性物质和酶抑制剂的评价和筛选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
穗长和叶长是玉米重要的株型性状和穗部性状,两性状遗传研究的开展对改良玉米产量和选育理想株型具有重要意义,将为培育耐密高产的优良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一对在穗长和棒三叶叶长存在极显著差异的高世代姊妹系为亲本:母本L1(穗长、叶长),父本L2(穗短、叶短)构建F2分离群体和F2:3家系。利用SPSS软件和分离分析软件对各群体进行表型分析,解析玉米穗长和棒三叶叶长的遗传规律。通过BSA法进行穗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想要在社会上站稳一席之地,其关键要素都集中在“人”的身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决定了人才的发展状况和
目的分析硫酸镁与硝苯地平治疗早产的临床效果、母婴结局及不良事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3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98例先兆性早产孕妇资料,依据医治方
目的制备鸦胆子油β-环糊精包合物。方法均质法制备包合物后,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表征。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投料比(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