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中国币制混乱,作为南北通衢的汉口商贸活动频繁,两、元并行的双重货币制为商贸结算带来不便,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1861年汉口开埠后,洋商的涌入加剧了汉口银钱市场的混乱,制定一种统一的结算标准成为必要,洋例银制度应运而生。洋例银作为近代汉口乃至华中地区最为通行的虚银两本位,通过发挥储存、借贷、转账汇兑等职能,不仅促进汉口与国内各商埠之间的贸易往来,使汉口逐渐发展成为内地进出口贸易最大的通商口岸;还加强汉口与其他商埠的金融往来,以钱庄为主要媒介建立覆盖华中地区的以洋例银为中心的一级汇兑网络。同时通过洋例银与上海规元之间的直接汇兑,建立几乎覆盖全国的二级汇兑网络,加强汉口金融市场在全国的影响。此外,通过与英、美、日、俄、法、德等国建立间接汇兑,加强汉口金融市场与国际的联系,不仅加速汉口金融市场的现代化进程,也促使汉口金融市场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总之,在其盛行的几十年间,洋例银不仅促进汉口及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强化地区间贸易和金融交流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近代全国三大虚银两本位之一,洋例银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近代汉口货币市场的现代化过程,对探究全国其他虚银两制度的沿革也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系统梳理汉口洋例银的盛衰历程,探究相关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与沿革,是深入研究近代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对汉口洋例银进行研究。一是对洋例银的盛衰历程进行阐述。主要包括洋例银产生的背景及洋例银制度的确立;银元盛行、政权更替、货币政策变动等因素影响下洋例银的衰落。二是洋例银盛行期间汉口市场上众多金融机构如钱庄、银炉、银行等以洋例银为本位进行的各项金融业务,如以钱庄为信用中介的存放款与汇兑业务、以外资银行为主导的外汇业务、钱业公会监督下的钱业票据汇划清算业务、银炉的实银改铸业务等。三是探究洋例银对汉口商贸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其中洋例银对汉口商贸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为本地商业结算提供便利,促进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埠际贸易提供便利,加强汉口与其他商埠间的交流,加速各地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通过庄票等进行信用借贷,为商人资金周转提供信用支撑。对汉口金融市场的主要影响是:钱庄作为汉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信用中介与信用创造的功能;通过与重庆、长沙、沙市直接行市的实现,汉口建立起以洋例银为中心的覆盖华中地区的区域汇兑网络,加强华中地区各金融市场的交流;通过与上海建立直接行市,汉口不仅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间接汇兑网络,赋予洋例银从全国金融市场调动资金的能力。还以规元为转计,建立起区域外汇市场,实现与英、美、日、俄、法、德等国的金融汇兑,推动汉口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但是洋例银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和政治社会的动荡,导致汉口大量资金流入投机市场,投入实业的资本减少,增加汉口金融市场的脆弱性。综上,本文认为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金融的良性、持续发展又要建立在政治环境稳定、社会安定发展的前提上。不断完善货币和金融政策,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止过度投机和经济泡沫,维护实体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