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中国作家,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幽默的讽刺、生动的描写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使老舍作品脍炙人口。老舍的大部分作品已被译成数十种语言,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然而国内翻译界对老舍作品的翻译研究却相对薄弱。因此,本文选取了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试图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成为专业作家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老舍创作的社会批判意识较为显著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同的译本迄今为止多达三十八种。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着重从语境角度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进行研究。一是1945年美国人伊万·金翻译的Rickshaw Boy:另一个是1981年由中国人施晓菁翻译的Camel Xiangzi。本文旨在将顺应论引入到《骆驼祥子》英译本研究中,同时对文学翻译的顺应框架作出有意义的探索。希望籍此在老舍作品译作的研究领域尽一份薄力,并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文章开头主要阐述顺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骆驼祥子》英译本的研究,着重介绍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中的几个概念,指出本文的理论基础是顺应论,并且重点探讨了语境的分类。继而从语言语境(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和非语言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角度对两个译本(上下文衔接、语言文体特征、情节设置、感情色彩、人名、称谓、社会心理、谚语、时空指代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详尽的比较评析,对动态语境顺应这一框架进行了具体实证分析,探讨了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指出了语境对语言产出和释义的动态影响。通过对《骆驼祥子》这一文学名著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这两个译本之所以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却取得了各自的成功,在于他们成功地顺应了当时的语境。文学翻译也是一种交流手段,为了获得较好的翻译效果并成功地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译者需要考虑各种语境因素做出选择和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选用的译文既要适合原文的语境,同时也要考虑译语语言特点,正确评估译文读者的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为其重塑语境。文学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作为交际者一方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的同时,既要顺应源语作者和译文读者所处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又要对不同的语言结构客体做出相应的顺应。从宏观上看,不同的译本涌现出来以顺应不同时代的读者或特定的翻译目的,使文学翻译的动态性得以体现。从微观上看,翻译过程中语言结构对语境的顺应及意义的生成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受一定因素的影响,译者在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识程度。希望本篇论文能够对老舍作品译作的研究领域尽一份薄力,同时能为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目的:1、了解住院艾滋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心理感受、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现状;2、分析影响住院艾滋病患者护理需求的相关因素;3、探讨住院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对策,为临床护士实
<正>数学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已引起中小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
该文对三本现行中职教材电类教科书中关于三相低压配电系统中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几处论述一并提出了异议,并通过分析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平等观念的重要表达,对于促进个体发展、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现状让众多学者及施
设备在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随着设备技术含量的日益增高,购买现代设备费用的增加,还会继续加大设备在固定总额中的比例;因此电力企业对设备信息管理系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统治的君主专制王朝。明代社会发展至中期之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废弛;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社会文化与社会思想也呈
股权分置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暂不流通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即通过一系列制度性的安排和变更,改变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交易,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的状况,
严歌苓是著名的旅美作家。她在创作上不仅多产,而且很多小说都屡获大奖,其中大部分也被成功搬上荧幕。作为一名职业作家,严歌苓也经常从事编剧工作,并参与自己小说的影视改编
化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化学教师的内在素质,它与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决定了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及对教学活动的坚持性,还影响着化学教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