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中的南亚格局:第二次5370巴战争及其影响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e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南亚格局发生急剧变动,其中以印巴分治及冲突最为凸显。可以说,印巴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于南亚格局变动的始终。1947年,英国势力退出南亚后,印度试图继承英印殖民政府特权,实行南亚的“门罗主义”,为此对尼泊尔等南亚内陆小国在经济、外交和国家安全实行直接控制;对巴基斯坦处处打压,以期巴基斯坦无力支撑,重新回到印度的怀抱。印度与巴基斯坦作为南亚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乃至直接决定南亚格局的变动。1947年,两国因教派冲突、克什米尔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第一次印巴战争以后,印巴力量对比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这种相对均衡指印巴在军事上的态势),南亚格局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从国际大背景来看,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在南亚的扩张,也是推动南亚格局变动的重要外部原因。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爆发,正是以印巴之间的矛盾激化为根本原因,以美苏对南亚的争夺等为外部推动力量,如此内外合力之下导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南亚格局经历了十几年相对平稳之后的又一次剧烈变动。在历时不到一个月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印巴互有胜负,战争也最终以平局收场。但是双方在战争中的战争表现却已经暗示了印巴力量对比的变化——印度的战争潜力高于巴基斯坦。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印度实力开始迅速超越巴基斯坦,印巴相对均衡被打破,并最终为印度于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变动中的南亚格局中的重要节点。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巴皆未实现战争诉求便告停火,在第一次印巴战争后的相对平稳时期里,印巴矛盾不断升级、激化,并在外力影响之下最终于1965年爆发了印巴之间的又一次激烈碰撞。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印巴力量对比失衡的局势越发清晰,南亚格局的再次剧烈变动——第三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被肢解已经被埋下了伏笔。因此,以第二次印巴战争为视角,考察前后的南亚格局演变历史,不难发现,南亚格局的变动根本上是南亚力量对比变化的体现,经过第二次印巴战争,南亚地区力量的变化导致了南亚格局的分化与重组。
  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局势及其影响”。该部分主要对二战后初期冷战的爆发及其蔓延、非殖民化运动与第三世界国家兴起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世界局势进行梳理,为南亚格局的初步形成与变动阐明了背景。第二部分为“第二次印巴战争前的南亚格局”。该部分主要论述第二次印巴战争前南亚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与影响其形成的南亚内部与外部各因素。同时也展现了在这一过程中南亚格局的变动态势。第三部分为“南亚格局的剧烈变动:第二次印巴战争”和“第二次印巴战争后的南亚格局”,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对造成南亚格局剧烈变动的第二次印巴战争进行了论述,包括印巴采取军事行动的内外部因素:其中既有美苏在南亚争夺的加剧,也有印巴矛盾的升级、激化;对战争的爆发与结束,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最后,对第二次印巴战争后的南亚格局变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第二次印巴战争对世界格局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第四部分为结语部分,对影响南亚格局变动的诸因素、在变动中的南亚格局中印巴如何走向第二次印巴战争以及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影响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1362年爱德华三世颁布法令,规定治安法官每年定期四次开庭,季审法庭由此诞生。在转型时期的英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政府不断尝试各种管理方法,季审法庭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司法和行政职能。都铎王朝时期,都铎君主们充分发挥季审法庭的作用,季审法庭成为英国地方政府的中心。季审法庭从成立到17世纪,经过不断完善,处理的内容日益庞杂,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经济法规、社会治安、宗教、济贫等诸多问题。季审法庭
学位
领主自营地,与佃农份地一同构成了中世纪庄园地产结构的基本特征。它是为领主直接带来收益的地产,其重要性会因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中世纪的英国,领主自营地的管理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领主会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当生产成本低且社会需求大、物价高时,领主大多选择直接经营自营地以获取收益,这种情况下自营地的价值也能得到体现,领主甚至还会选择对其自营地进行扩张;而当生产成本
学位
约公元前两千年末,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家族重新统一了上下埃及,埃及正式进入中王国时期,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埃及统治者们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深深地影响了中王国时期的城镇。政治上,中王国统治者对内强化王权,削弱地方贵族势力;对外不断尝试扩展疆域,将埃及南部边界向南推进至第二瀑布。经济上,中王国时期大规模开垦国内农业用地,发展经济。宗教方面,中王国时期各城镇兴修神庙,地方神庙正式被纳入国家掌控
学位
伊本·赫勒敦是中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他将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以文明史观的视角研究世界历史。他阐释了文明产生于人的社会性,文明的兴衰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与更替。以国家政权的不断更替为基础,伊本·赫勒敦认为历史是循环往复的,提出了历史循环理论。笔者从游牧社会和定居社会的角度对其著作《历史绪论》中所论述的文明史观进行探究。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绪论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又因黄河流域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使得水旱灾害频繁,为沿线,尤其是下游地区的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面对频发的灾害,在科学水平有限的古代,人们除了日常的应对措施以外,往往将希望寄托于神灵,通过对神灵的祭拜以求得神灵保佑,这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不断推动着民间信仰的演变与发展。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
学位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围追堵截,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日趋恶化,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处境危机四伏。此时,美国对越南觊觎已久,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一时间,战争的阴影笼罩中南半岛。美国军机、舰船不断入侵中国领土,打死打伤中国军民,威胁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在此背景下,应越南劳动党的请求,我国制定了援越抗美政策。援越抗美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学位
19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正式批准成立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关于该公司的相关研究,学术界主要专注于公司本身的个案研究,分析英国在北婆罗洲地区的殖民政策,对公司的发展历程与英国殖民政策之间的联系则缺乏整体性认识,进而忽视了公司在北婆罗洲历史上和英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兴衰历程,将公司的成立、主要活动和结束与英国殖民政策的演进联系起来,进一步探究公司在北婆罗
学位
自君士坦丁大帝确立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之后,基督教作为拜占庭帝国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力量,贯穿了历史发展的始终,皇权与教权的交织也是拜占庭历史中较为突出的特点。纵观早期拜占庭的历史,皇权在对教权的控制方面常常处于主导地位,皇帝们为了帝国的统一、教会的统一,积极参与教会事务、调解教会矛盾。但是随着基督教羽翼渐丰,其对皇权的反抗也渐渐显露出来。本文期望以塞萨洛尼卡大屠杀事件作为核心,分析早期拜占庭帝国政教关
狄奥多西一世统治时期,基督教与多神教的宗教冲突最为剧烈。四世纪最后二十年,因为统治者压制多神教的举措,统治者与罗马元老贵族的矛盾不断升级。在狄奥多西一世统治时期,帝国不断蚕食罗马元老贵族的宗教特权,搬走罗马元老院的胜利祭坛,撤销对神庙祭司的财政支持,到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取缔多神教。而罗马元老贵族作为多神教的坚定捍卫者,对持基督教信仰的统治者打压多神教的行为感到不满。罗马元老贵族为恢复多神教,
本文在整合桂东北民族村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聚焦桂东北民族村寨20世纪前、1900-1949年、1949-1978年、1979-2000年这四个重大历史时期,分析桂东北民族村寨从业选择的演变趋势,从而理顺从业选择与乡村产业转型的关系。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将桂东北民族村寨划分为山区民族村寨和坝区民族村寨。在20世纪前,山区民族村寨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型农业经营方式为主,辅以杉、松、竹木、茶等林木种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