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疣的皮肤镜表现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q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所引起的皮肤良性肿物。疣可发病于人体皮肤的任何位置,但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脸部、手部以及足部。
  然而,疣的临床表现非常多变,有时候诊断有一定困难而导致误诊或误治。因此,寻找简便、实用、无创的诊断疣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皮肤镜是一种新的诊断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手段,皮肤镜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很多皮肤病变,比如,皮肤肿瘤、炎症性皮肤病,色素性皮肤病等;有助于明确肿瘤边界并避免不必要的活检病理诊断;同时也有助于观察病变进展及治疗后的随访。
  皮肤镜应用于各种疣的诊断研究报道并不多。因此希望能更深入了解疣的皮肤镜表现,评估皮肤镜在疣的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以便帮助全科医生及皮肤科医生在临床上区分疣和其它临床上相似的皮肤肿物,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
  2019年10月1号至11月20号,研究者在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SRRH)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了99个临床和皮肤镜诊断为疣的病例。其中57位为男性,42位为女性。其中寻常疣21例;掌疣27例;跖疣25例;扁平疣26例。上述研究的99个病例平均年龄为35岁。寻常疣有11位男性和10位女性,平均年龄为54岁。掌疣有17位男性和10位女性,平均年龄为34岁。跖疣有18位男性和7位女性,平均年龄29岁。扁平疣有11位男性和15位女性,平均年龄为25岁。
  研究者为了做出最准确的诊断,首先对患者皮损进行了临床评估,之后又对皮损进行皮肤镜特征评估。评估结果将所有不符合疣的诊断标准的肿物排除在研究样本之外。评估结束后,研究者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之后用MSExcel和MSWord制作相应的表格和图片。
  结果:
  研究结果如下:
  21例寻常疣:71.40%(15例)为典型临床表现,28.60%(6例)为非典型临床表现。经皮肤镜下观察到,所有病例都有乳头状表现,15例有点状血管,15例有线状血管,20例有出血点,17例有鳞屑。非典型临床表现的寻常疣的皮肤镜下表现主要有,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乳头状瘤(手指表现)、出血点、鳞片。3例有出现,点状血管以及线状血管。
  27例掌疣:所有病例为典型临床表现。皮肤镜下17例有乳头状表现,7例有点状血管,3例有线状血管,17例有出血点,23例有鳞屑,3例有无结构黄灰色表现。
  25例跖疣:92%(23例)为典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有8%(2例)。皮肤镜下15例有乳头状表现,7例有点状血管,4例有线状血管,19例有出血点,25例鳞屑,10例有无结构黄灰色表现。非典型临床表现的跖疣在皮肤镜下表现为1例表现为乳头状(手指表现)、1例表现为黄灰色,两个病例都有鳞屑。
  26例扁平疣:92.3%(23例)为典型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表现有7.7%(3例)。皮肤镜下20例有点状血管,1例有线状血管,7例有出血点,11例有鳞屑,5例有黄白色背景,5例红灰色背景,16例红白色背景。非典型临床表现的扁平疣在皮肤镜下表现为,3例均表现为点状血管,2例表现为红白色背景,1例表现红灰色背景,1例线为状血管,1例表现为出血点。
  结论:
  1.各种疣在皮肤镜下的表现有一些共同特征:如乳头状表现、点状血管、线状血管、出血点、鳞屑。也有不同的表现,如不同的疣背景颜色有一定差异。
  2.皮肤镜检查对寻常疣、跖疣,扁平疣的诊断有很好的帮助,特别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疣,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3.黄灰色无结构表现是跖疣的常见表现,而在掌疣则不常见。因此皮肤镜下表现可以区分掌疣和跖疣。
  4.扁平疣的皮肤镜表现常黄白色背景,红灰色背景,也可见线状血管。
  5.皮肤镜可以被用于鉴别疣和其他类似皮肤病变的工具,如脂溢性角化病(SK)、胼胝、鸡眼、痤疮或毛囊炎。
其他文献
先人对云雨的敬畏崇拜、情感寄托、模仿加工,分别是传统云纹图案起源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技术手段。传统云纹图案的发展走过了从旋纹到叠云纹的演变轨迹;哲学思想、设计理念和美好寓意作为云纹的三个文化内涵;表达意义、传递信息和中国风格的体现则为云纹符号的功能和特质。通过对云纹起源、演变、内涵、符号、应用领域的研究,在整体上建立了对云纹的基本认识,阐述了云纹图案的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传统云纹图案与现代设计之
学位
在石油加工过程中,如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原油蒸馏等生产过程中C-S和C-N键先行断裂,并产生相应的无机硫化物、氨及烃类物质。这些产物经过冷凝脱水或水洗处理,即产生含硫含氨废水,俗称含硫废水或酸性水。酸性水属于挥发性弱电解质废水,其中包括氨、硫化氢、石油烃、挥发酚及氰化物等毒性污染物,不经处理排出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科研单位、高校等对酸性水的高效处理做了大量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效、低成
学位
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广泛存在于土壤中,以感染期虫态(infective juvenile,IJs)侵染寄主昆虫,对防治一些隐蔽性的地下害虫及钻蛀类害虫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是,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活体,很多不利因素限制其推广应用。为了延长保存期限、提高防治效果,研发合适的昆虫病原线虫商品化剂型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通过研究2种昆虫病原线虫剂型——
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侵染引起的气传真菌性病害,目前控制该病害发生与流行最绿色、环保的方法是培育持久抗病品种。通过将122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基因鉴定和N.Strampelli/辉县红RIL群体成株抗叶锈病基因QTL分析做出详细论述。其结果如下:  1.对122个小麦品种进行抗叶锈性基因鉴定,选用20个叶锈生理小种(KHJS、THTS、PHSQ、FCJS、P
学位
苹果病毒病是一类影响范围极广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苹果产区普遍发生。目前,国内外尚无高效的防治药剂,严重制约了我国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繁育无病毒苗木、实施果园无毒化栽培可以大大降低苹果病毒病的发生几率,是防治苹果病毒病最为有效的措施。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无毒化栽培,但在我国无毒栽培体系还不完善。病毒检测是繁育无病毒苗木的重要环节,决定着苗木无毒化的效率,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RT-PCR检测技术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Scab)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土传病害,发病后会导致马铃薯薯块品质及商品价值严重下降,一般可减产10%~30%,严重时地块减产高达40%以上,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本研究通过田间防控试验,对寡雄腐霉、噻霉酮、辛菌胺等五种药剂进行筛选,旨在得到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实际生产防治该病提供保障。通过对生防芽胞
我国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尚处在起步阶段,绿色防控技术在苹果园中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集成度不高。本研究组在多年苹果病虫害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生态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该方案以生产绿色生态果品为目标,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和低毒的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用量减少了40%以上。本研究通过在不同地区开展田间试验,对这套绿色防控方案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针对苹果园主要病虫害,开展了绿色高效农
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和为害最严重的两种气流传播病害。化学防治是晚疫病和早疫病最主要的防控技术,在病害防控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长期、大量化学药剂的滥用引起的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满足我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针对不同抗性主栽品种,研究了以疫情测报为基础,发病前和初期使用生防菌剂预防为主,关键时期使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的减药增效绿色防控技术。
学位
为明确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流行小种和抗叶锈病基因在我国的有效性,2016年4月到6月在我国的西南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采集和收集了1725份小麦叶锈菌标样,经繁殖获得92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利用国际上通用的16个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和25个小麦近等(单)基因系及已知Lr基因的小麦品种,对92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苗期致病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利用小麦叶锈菌密码命名系
苹果虫害一直是困扰着果农的问题之一,现今防治果园害虫的方法仍以喷施化学农药为主,长期以往不但会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对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也有重要负面影响。随着人们对果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生态防控措施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果园害虫防治中。为了明确苹果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规律,我们分别在保定望都许庄果园和七里铺果园对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对赤眼蜂、诱虫带、糖醋液等防控措施进行了评价。结果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