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风流——魏晋士人形象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单元。作为魏晋美学的创造者与承载者,魏晋士人体现出了鲜明的形象特征,他们有一个令后世文人悉心向往的身份——名士。魏晋名士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集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于一身。社会背景的混乱,儒家思想的式微,魏晋玄学的兴起,道佛两教的影响,凡此种种,塑造了魏晋名士独特的形象特征,并体现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命意识以及思想观念之上。
  本论文展开对魏晋士人形象的研究,从整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对名士的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名士形成的思想基础,名士需要具备的文化素养,列举魏晋时期主要的名士;第二部分为第二至七章,从形神、服饰、清谈、药酒、雅趣爱好、文学艺术等方面展示魏晋士人形象;第三部分为第八章,分析魏晋士人的历史接受问题。下面依各章顺序简述其主要内容:
  第一章,首先对魏晋以前的士人形态进行了概述。最初的“士”兼具“农夫”与“武士”两种角色;在西周封建制度下,士为低级贵族,需要学习“六艺”,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先秦士人从封建等级制度下脱离出来,成为“游士”,孔门儒家为士人赋有了“道”的精神内涵;秦代士人主要为文吏,汉代士人则文吏与儒生并举,且偏重儒生;汉末党人可称之为勇儒型士人。
  魏晋士人的形态为名士。名士最初有有名之士与隐居不仕二义。魏晋名士有风流之称,玄学为其思想内核。名士需要具备高超的清谈能力、清朗的风姿神韵、放达的个性气质和卓绝的文学才华,可分成清谈型名士、任达型名士、事功型名士、儒学型名士、文艺型名士、高僧、隐士等几种类型。
  本章列举了魏晋时期的主要名士,分析了玄学、佛教、道教对魏晋士人思想的影响。无疑,玄学对魏晋士人的影响最深,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趣味等等。所以魏晋名士可称为玄学名士。
  第二章,探究魏晋士人的形与神。魏晋士人对人物外在形象的重视,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密切相关,而其品评方式又受到了相人术的影响。通过对文献分析,可以得知,魏晋士人以形体的高、瘦、白、丽为审美标准。其理想形象为“玉人”,审美理想为庄子笔下的“藐姑射山神人”。
  在对人物之形关注的同时,魏晋士人更重视人物之神。神的体现之一就是处变不惊的“雅量”,他们常以“清”、“朗”、“达”、“简”等词语描述人物之神,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玄学价值观。
  第三章,从服饰的角度研究魏晋士人形象。分析了褒衣博带、傅粉、粗服乱头三种服饰风尚,并研究了巾、帢与木屐三种服饰元素。它们体现了魏晋士人飘逸潇洒的风姿、脱落不羁的性情、任性放达的气质。
  第四章,分析魏晋士人最为热衷的清谈活动。清谈是名士风流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本章先是简要论述了清谈的定义、起源、形式、历史分期与内容等问题,接着依正始、竹林、西晋、东晋四个历史时期对魏晋士人的清谈活动展开论述。简而言之,正始清谈以探讨义理为主,不仅奠定了魏晋玄学的基本架构,还成为后世清谈的典范。正始清谈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有为政治服务的成分。竹林清谈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庄子》引入清谈话题,并影响了竹林诸人的任情放达的生活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晋、东晋的清谈活动更具日常游戏性,成为展示士人智力与辩才的中介。东晋清谈最大的特点是将佛理引入清谈,名僧成为清谈的座上客。
  本章分析了清谈中的道具——麈尾。麈尾标示着士人清谈的能力,并成为风流的标志,隐逸的象征。它大量出现在唐人的诗句中,成为唐人渴慕魏晋清谈的注解。
  本章对魏晋士人的日常语言进行了分析,在日常交流中,魏晋士人显示了他们的机智、博学、幽默与诗意。
  第五章,对魏晋士人日常生活中的两种重要元素——酒与药进行了分析。魏晋士人的饮酒,摆脱了礼制的束缚,显示了他们的任性放达,纵欲享乐以及人生的诗意追求。而所服的药——五石散,则表明了魏晋士人的神仙观念。服药还建构了他们的诗意形象,表明了他们的贵族身份。
  第六章,分析了魏晋士人的雅趣爱好。重点分析了竹、鹤两种自然物,以及蹴鞠、弹棋、围棋三种游戏活动,魏晋士人对竹、鹤、围棋的爱好,展示了他们高雅的审美趣味。
  第七章,魏晋文学艺术与魏晋士人形象的关联。魏晋时期被视为文艺走上自觉的时期。本章分析了文学、音乐、书法、绘画、园林这几种艺术形式。
  魏晋文学摆脱了道德教化的附庸,成为士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魏晋士人爱好音乐。本章分析了琴、啸、挽歌这三种音乐。魏晋士人喜欢弹琴听琴,因为琴具有和、雅、虚等文化意味,合于他们的人生旨趣。魏晋士人爱啸,啸显示了他们飘逸潇洒的形象、放达简傲的性情以及希企隐逸的追求。挽歌则表明了魏晋士人的悲剧意识与特有的生命体验。魏晋书法受到空前重视,因为它能够体现文人雅趣,彰显家门文化素养。魏晋以行书最受推重,魏晋行书尚“韵”,体现出了魏晋士人风神潇洒的审美形象。魏晋时期,绘画开始成为一门艺术,不过其地位相比书法要低。而“传神写照”等绘画理论仍然体现了魏晋士人重神的观念。魏晋士人大造园林,体现了他们的世俗需要、审美追求与对隐逸的向往。
  第八章,分析魏晋士人形象的历史接受。认为魏晋士人形象,则是以史实为基础,经过《世说新语》这一重要文献的建构,加之历代文人士大夫接受的产物。其中,《世说新语》的建构之功尤为重要,它通过对魏晋史实的精妙拣选,对魏晋士人形象进行了聚焦与放大。本章选取唐代李翰的《蒙求》、清代张潮的《幽梦影》、今人余世存的《非常道》三个文本,分析了它们对《世说新语》以及魏晋士人形象的接受。并探讨了现代学者鲁迅、宗白华、冯友兰三人对魏晋士人的阐释与接受。
  总体说来,魏晋士人形象对后世至少具有三个影响:其一,魏晋名士的风流人格具有超越性,珍视个体自我的情感表达与生命体验。它以玄学为哲学基础,其人生格调是美学的、艺术的。它因此而成为儒家人格的有益补充。其二,魏晋名士确立了后世文人高雅的审美趣味以及文艺格局。其三,魏晋人物品藻,确立了后世文艺批评的话语方式与基本结构,魏晋名士的玄学人生观,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这些都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四,魏晋风流对当下人们生活情态的建构不无参照意义。
其他文献
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乐观与信仰到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愤怒与批判,使得蕾切尔·卡森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有一次很大的转变,即从自然的爱慕者到捍卫者的转变,据此可以将她的思想大致分成两个阶段,体现为卡森早期的海洋三部曲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之间明显不同的风格。  第一个阶段:卡森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她对大自然贯穿其一生的热爱之情。到了大学,卡森开始学习生物学,并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由于需要负担家庭重
如何理解《理想国》的整体结构和解释为什么柏拉图把酷似早期对话的第一卷与颇为典型中期作品的第二至十卷联系为一体,是学界一直有争议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理想国》的第一卷其实是一个单独的对话,它写于不同时期,并与之后写的其它几卷没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柏拉图有意把第一卷和之后的九卷综合为一个整体来达到一个庞大的哲学目的。  鉴于这个争论背景,本论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理想国》的整体结
综观《管子》,其基本出发点在于讨论治道,而君主在《管子》的治道中居于核心的位置。本文立足于《管子》文本,分析与总结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国家,构建《管子》之君道。君主之治理国家,首先在于其自身的修养,治身之要在于修心,通过对“心”与“九窍”的职能划分与对君臣关系的类比,提出实现君道中君臣分职的原则;君主还应当修心体道达到虚而应物的状态,结合“形名”之术以统治国家。由君主之修心治身而实现对国家的统治就是“
学位
哈贝马斯对合法性概念的规定是从交往理性和商谈哲学的理论基础出发的。这种规定超越了历史上的各种形式主义、客观主义、实证主义和规范主义的规定。其商谈论合法性理论主要体现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一书中。商谈论的合法性包括法的合法性和政治的合法性。法的合法性的内涵是在以下几层区别中彰显出来的:(1)合理性、形式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区别;(2)经验有效性、规范有效性、合法律性与合
学位
在当代社会发展境遇中,现代历史进步观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激烈的批判和解构,马克思的历史进步思想自然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进步思想,与后现代主义进行“对话”并回应其挑战,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澄清历史进步的一些基本问题,开启历史进步问题研究的当代路径,彰显马克思历史进步思想的当代价值。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历史进步问题研究的视角出发,首先揭示了
在孟子的道德哲学中,道德准则具有重要地位。如果仅仅研究孟子的性善、美德等问题而舍弃对其关于道德准则的界定、确定性和权变原理的深入研究,就难以准确把握孟子关于道德主体的行为选择和道德教育的学说。  孟子赋予正当性、道德自律和无条件的义务极高地位,在其基本的价值观理论中有明晰的表述,特别是行为主体个人的道德义务具有至上的地位,因而在个人生命价值与道德义务发生冲突时,应当选择道德义务,也就是主张舍生取义
学位
本文是对罗伯特·凯恩的自然主义的意志自由论的反驳。本文通过一组四个并列的案例试图证明,凯恩的模型并没有成功为人类自由意志在现代科学背景下寻找落脚点。这组案例的结果说明凯恩的自由意志观念与相容论的自由意志观念之间的界限划分是武断的。其原因是,凯恩的理论仅仅是将相容论的自由意志观念和对非决定论的条件进行了简单叠接的结果,并不是人类行为控制与可选择的可能性的真正结合。
学位
陆西星是第一位全面系统阐述内丹双修思想的修道家,其修道思想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意义,对后世修道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迄今学界对其思想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为此,本文试图对陆西星的修道思想做一全面分析研究。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陆西星修道思想研究综述,首先谈到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对陆西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已出版的有关陆西星研究的著作和刊物已发表的有关陆西星研究的论文,并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作了表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考试焦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在校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都存在考试焦虑的问题,因此,对考试焦虑进行深入而充分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在对国内外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整合的基础上,对北京市某中学208名初三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出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分类类型及考试焦虑与学生人格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一、学生考试焦虑的
学位
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长期以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诠释,有人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终极理想,有人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第一种解释把共产主义当成了乌托邦,持第二种看法的人由于急切实现“共产主义”,不立足于现实而犯了冒进的错误。这两种对共产主义的诠释都是片面的,都没有理解共产主义的真正内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决不能仅仅从狭隘的政治革命视角去理解,更不能变形为一种在落后的物质生产条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