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勒在中国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ellena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1999),美国当代作家,因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成功创作而响彻文坛。他继这部小说后出版的数本小说,同样引起了文学界的轩然大波,世界各地的评论家对海勒全方位的论述,尤其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研究达到了炽热的程度。上个世纪70年代末海勒被初次介绍到中国。中国作家一饱眼福其小说,敬佩之余掀起一股研究海勒的小高潮,并在短期内影响了大批作家的创作,比如王小波、刘索拉、莫言等作家的小说就明显存有海勒的影子。可惜的是,国内至今没有一篇论文来总结海勒在中国的现状,没有提纲挈领式的综述令读者从宏观上把握海勒,大部分就单篇小说论述海勒的成就或者多角度分析文本,显得碎片化。就此现状,本文从三部分来总结海勒在中国的“生存”状况,即:第一章:海勒:从美国到中国。海勒作为60年代的经典被中国作家所青睐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本章从社会大环境、作家心理需求、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三方面来交代其原因。第二章:海勒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本章依次从海勒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现状、评论现状以及国内海勒研究从开始到现在形成的特点三方面宏观总结,力求将30多年来国内翻译界、评论界对海勒的认识做整体的归类和评价。第三章:海勒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任何一部小说都在和读者的交流中实现它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影响读者而实现它的超价值。本章就重点介绍海勒对中国众多作家的影响,尤其王小波小说的“趣味”性和海勒小说的“黑色幽默”在内在上的相似说明了他们之间接受和影响的关系。但是,影响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对自身的超越和创新,本章最后论述海勒在中国的接受和变异,凸显了中美作家价值观的不同,中美文化的不同。以上就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预告着希望。中外文学家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在交流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外文学交流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世界文学将在各国互通互溶中愈加繁荣。
其他文献
移动自组网(Ad hoc网)作为一种无中心、自组织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由于其高效的自组织性,支持动态变换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多跳转发技术,以及无中心节点的鲁棒性和抗毁性,使其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谈话节目一度成为我国电视节目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形式之一。本文对《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的节目元素进行比较研究
当代中国行政学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围绕其学科基本范式的演变,主要经历了"行政管理"范式,"公共行政"范式与"公共管理"范式。在2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行政学研究以加速度的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信息得以在网络上传输,并逐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比如说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各种信息,进行网上贸易等。因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恐怖分子使用液体炸弹进行恐怖爆炸活动的几率急剧上升。由于液体炸弹的制作简单、携带隐蔽方便,再加一般不需要专门的引爆装置,故安检难度特别大,
针对多电机协调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双电机协调控制方法。在FPGA芯片上实现单电机矢量控制,使用C++的可视化库Qt和交叉耦合协调算法构建协调控制平台,通过人机交互界
目前表扬与内在动机的关系共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表扬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表扬会对内在动机产生损害.Henderlong和Lepper对这两类观点进行了整合,提
稠油在集输过程中,要求输送温度较高,同时管网阻力损失较大,导致其集输过程的热力消耗及动力消耗远高于稀油集输过程。因此,对稠油集输系统进行用能分析及评价,对于有效降低
传统三维建模低效而高耗,不能满足虚拟现实领域的市场需求。而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基于逆向工程的三维重建技术得以不断创新,从而促进三维图形技术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