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石咪唑框架纳米复合颗粒对菌膜生长及形态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21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严重威胁全球的健康和安全。菌膜(bacteria biofilm,BF)作为细菌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主要生存模式,是造成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菌膜是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基质(由胞外DNA、多糖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交联而成)所组成的三维类水凝胶结构。胞外基质可以阻止抗生素等抗菌剂穿透菌膜进而杀伤细菌。如何提高抗菌材料的菌膜穿透性成为解决细菌耐药性的难题之一。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沸石咪唑框架复合纳米颗粒,即ZIF-8包载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的纳米复合颗粒(ZDNP),并将其用于阻止菌膜生长,获得良好的抗菌膜效果,为菌膜防治提供了新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概述如下:1、ZDNP复合纳米颗粒的抗菌膜研究胞外DNA在菌膜的形成和结构稳定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已经成为抗菌膜策略的作用靶点。沸石咪唑框架材料在药物递送方面展示出优越的效能,并且具有响应酸性环境裂解释放被包埋材料的能力,成为抗菌剂递送和菌膜微环境响应释放的理想载体。本部分工作设计了一种沸石咪唑框架的复合材料,即ZIF-8包载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的纳米复合颗粒(ZDNP)。SEM、DLS、XRD等表征结果证明ZDNP的成功合成,以及酸性pH(5.4)响应释放DNaseⅠ降解底物DNA。结晶紫实验证明了ZDNP可以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菌膜的形成(抑菌效率为60%);而且,ZDNP可以快速(30 min-1 h)穿透进入菌膜,并在2 h内分散清除成熟菌膜(清除率84.4%)。这些结果充分证实ZDNP具有优异的菌膜穿透、菌膜微环境响应释放药物,以及靶向降解胞外DNA分散菌膜的能力。2、ZDNP纳米颗粒和环丙沙星联用抗菌膜菌膜为细菌提供了抵御外界环境的天然屏障,导致抗生素很难穿透菌膜到达其内部与细菌接触。所以我们利用ZDNP的良好穿透性,为抗菌剂能够进入菌膜发挥作用提供助力。故而本部分工作选择了临床中常用的抗生素环丙沙星(CIP)与ZDNP联用分散菌膜。结果显示,与CIP和ZDNP单独处理菌膜的结果相比,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菌膜的分散能力(提高约50%),达到协同抗菌膜的良好效果。3、ZDNP纳米颗粒涂层的抗菌膜研究基于ZDNP纳米颗粒已证实的良好抗菌膜性能,本部分的工作选择医疗器械中常见的硅橡胶材质(主要用作导管、导尿管等)作为基底,利用旋涂法制备了ZDNP涂层。扫描电子显微成像和元素分析证明ZDNP涂层成功合成;并发现其在水相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监测7天)。而且ZDNP涂层能够有效阻止菌膜生成,在临床植入器械和环境界面抗生物污染方面展示了应用潜力。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ZDNP复合纳米颗粒,并通过多种物理化学表征手段证明材料成功合成,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荧光分析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ZDNP纳米颗粒能够响应酸性环境释放DNaseⅠ并切割DNA。当ZDNP纳米颗粒与铜绿假单胞菌菌膜相互作用时,一方面,ZDNP纳米颗粒对菌膜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另一方面,ZDNP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分散菌膜。当ZDNP纳米颗粒与环丙沙星联用时,能够大大助力抗生素有效作用于细菌。我们还利用旋涂技术在硅橡胶基底上制成ZDNP涂层,它不仅在水中不易脱落而且可以有效抑制菌膜生成,展示了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为设计具有快速穿透菌膜和精准靶向菌膜结构的抗菌膜策略提供了新思路,为解决菌膜感染引起的医疗器械生物污染提供了新材料。
其他文献
天然酶是一种具有特异性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但其存在着成本高、稳定性差、重复利用率低等诸多缺点。为了弥补天然酶存在的缺点,大量人工模拟酶被开发了出来,它们和天然酶性质相似,却有着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低的成本,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普鲁士蓝纳米酶(PB)就是一种典型的人工合成纳米酶材料,它具有成本低廉、合成简单、生物安全性高等大量优点,同时它也具有较好的光热性能和类酶催化活性
学位
近些年随着经济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各种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运输、家庭和工业生产中化石材料的消耗会向大气中释放有毒气体。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挥发性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VOCs),它们已经严重污染了环境并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VOCs高灵敏度和低检测限的实时监测对保障人体健康安全和环境污染评估十分重要。传统的气体分子检测方法例如气相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和吸收光谱等技术,它们
学位
化学动力学疗法(CDT)通过触发芬顿反应或类芬顿反应,在金属离子(包括Fe、Mn、Co、Ag和Cu)的辅助下,催化细胞内的过氧化氢(H2O2)生成细胞毒性羟基自由基(·OH),被认为是一种副作用小、高度肿瘤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肿瘤微环境(TME,p H≈6.5)中还原性物质的存在和较低的H2O2浓度,CDT的治疗效果总是被削弱。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策略来提高基于芬顿反应的CDT的效率。该论文通过
学位
传统化学动力学疗法(Chemodynamic therapy,CDT)主要通过Fe2+、Cu+、Mn2+介导的Fenton或类Fenton反应将内源性过氧化氢(H2O2)转化为高细胞毒性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打破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并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然而,肿瘤细胞内的H2O2含量仍不足以产生足量的·OH来实现优异的抗肿瘤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新型高效的·OH生成策略。Mn2+可以催
学位
根据Warburg效应,肿瘤细胞生长需要氧气和大量的营养物质。除此之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在各种癌症模型的肿瘤微环境(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发现的主要免疫细胞类型,对于生长中的肿瘤,发现M2表型的巨噬细胞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触发血管生成,同时降低T细胞活性。因此,开发对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代谢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纳米系统对于肿瘤治疗非常有意
学位
磁共振成像(MRI)是实验和临床中常见的成像工具之一,具有出色的组织对比度、高空间分辨率、无创性和多功能等优势。但是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固有信号差异很难在MR图像上检测到。为此需要引入磁共振造影剂来提高磁共振诊断的灵敏度,并提供更准确的磁共振图像。钆基螯合物是临床上传统的MRI造影剂,但需要改善弛豫率和药代动力学等问题。纳米粒子可以实现更高的弛豫率,改善代谢问题,还具备可自由修饰等优点。团簇类
学位
化学动力学疗法(CDT)是将低毒性的过氧化氢(H2O2)通过芬顿和类芬顿反应产生高毒性的羟基自由基(·OH)实现肿瘤治疗的目的。CDT不需要外加条件即可发生,并且生物毒性低,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一种治疗策略。由于肿瘤微环境(TME)的特殊性,其酸性不足以满足芬顿和类芬顿反应的最佳pH条件,并且过表达的还原性物质谷胱甘肽(GSH)会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清除CDT产生的·OH,使得CDT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学位
蛋白核小球藻、蓝藻是微藻中的典型藻种,是自然环境中的简单的初级生产者。对微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人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供绿色能源,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在石油资源日益缺乏的现今,氢气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受大众追捧。蛋白核小球藻是一种已商业化培养的藻中,除极具营养价值外,其中富含氢酶,是天然的氢能工厂,在绿色能源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微藻的过度繁殖会损害生态系统,例如蓝藻水华事件。因此针对抑制有害藻类生长
学位
铈元素是稀土元素中最丰富的元素(约占地壳的0.0046%),目前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磁学、磷粉、合金和催化等[1]。铈主要以双氧化态形式存在,即Ce4+和Ce3+。Ce4+被认为是更稳定的状态,并与其他氧化态(Ce3+)共存。而正是由于Ce3+和Ce4+存在双价态,铈基材料具有氧化还原性质。铈材料已经被合成许多不同的形态、形状和尺寸。铈基纳米材料结构的催化和传感能力高度依赖于其形貌,可以通过修改纳
学位
活性氧(ROS)由于其强氧化的特性,会对细胞造成损伤。因此,常利用能产生ROS的化学动力学疗法(CDT)与光动力学疗法(PDT)等对肿瘤进行治疗研究。CDT依赖芬顿或类芬顿反应进行,不受肿瘤深度的影响,但内源性H2O2的浓度与不同金属价态之间的转化速率都会限制芬顿反应的速率。而PDT虽然可以通过激光照射专门针对肿瘤组织进行治疗,但光能的强度会随着穿透组织而逐渐衰减,不能深入肿瘤组织进行有效治疗。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