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注射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后逃逸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心外脏器的影响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移植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MSCs)已成为心肌梗死治疗的新热点。心肌注射已经成为细胞精确输注至目标区心肌的最有效的途径。然而,经心肌注射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会发生细胞逃逸,逃逸的细胞随之会被心外脏器特别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滤器官所截留。我们设计此试验来探索迁移的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基质细胞的体内分布、最终命运以及其对肺脏、肝脏和脾脏的影响。方法:MSCs取自雄性Lewis大鼠,冠状动脉结扎法制作雌性Lewis大鼠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模型。心梗3周后,经超声筛选左室射血分数小于60%同时左室缩短分数小于30%的心肌梗死大鼠被随机分两组,细胞移植组(n=22)于心梗边缘区单点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雄性MSCs3×106个/50μl;对照组(n=21)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10只健康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只接受心肌内注射相同体积的PBS。MSCs移植后4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功能,采血测定肝功能、血常规及免疫球蛋白M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比色法分别测定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a (Tumour necrosis factor-a, TNF-a),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β, IL-1β)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来测定各脏器中的细胞存留(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检测移植细胞及其分化。结果:细胞移植后心功能得到改善。qRT-PCR结果显示移植细胞在心脏中存留数量最多,其次依次为脾脏、肝脏和肺脏。肝功能、脾功能及组织匀浆检测均未发现细胞移植造成了明显的副反应。相反,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谷丙转氨酶水平明显下降,提示细胞移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梗大鼠的肝脏功能。移植后逃逸至肝脏、脾脏和肺脏的细胞未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母细胞或者肺泡上皮细胞。同时,我们观察到逃逸到肝脏的移植细胞表达了功能性肝细胞的标志物。结论:经心肌注射MSCs后发生的移植细胞迁移未导致肺脏、肝脏和脾脏功能的恶化。然而,其他干细胞源治疗心肌梗死时对心外脏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其他文献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自从人们发现爱斯基摩人的冠心病发生率是北欧斯堪的那维亚人的十分之一之后,鱼油中的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UⅡ)对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体重110-150g的雄性SD大鼠,分离获取骨髓单核细胞,在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培养诱导,观察细胞生
第一部分Survivin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探讨Survivin在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表达与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1例ET、12例PV、12例CML和5
【目的】心肌肥厚是心肌细胞对外界和(或)内在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虽然心肌肥厚是心脏为维持心功能的一种有效的代偿机制,但长期的心肌肥厚可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
可电击复律心律(shockable rhythm, ShR)是引起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主要原因,ShR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心室颤动(Ventricular
目的:探讨红黄警示项目制度在医院夜班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儿科等八个病区实施“红黄警示项目制度”作为观
我国对煤炭需求增长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日趋突出,而新生替代能源目前还不能取代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因此必须节约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现有生产矿区(井)中
冠脉药物洗脱支架(DES)部分解决了支架植入后的再狭窄问题,但也凸显了局部内皮化延迟及晚期血栓形成的风险。支架内再狭窄(ISR)具有高度局部化的特性,从而使局部的基因沉默治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