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二维纳米材料热输运调控机理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o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碳基二维材料发现以来,因其独特的光、电、力以及化学特性,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领域,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被认为是一类可能影响未来科技发展的革命性材料。这些材料的热学特性也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的热导率和界面热导有助于解决纳米器件的散热问题,低的热导率有助于解决材料热电能量转化效率低的难题。本文选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 graphene(GE)、g-C3N4(GCN)、C3N(CN)、BC3(BC)、graphene/g-C3N4(GE/GCN)范德华异质结构、graphene/h-BN(GE/BN)平面异质结构、graphene/C3N(GE/CN)平面异质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其热导率、热阻和界面热导等热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其热输运调控机理。本论文取得以下重要研究成果:首先,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了以GE为代表的碳基二维材料热传输调控机理。为了确保理论计算的方法以其势函数选取的合理性,以及计算程序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计算验证了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的GE本征热导率。当GE长度较小时,尤其是小于其声子平均自由程,热导率会随着长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加。随着GE长度的进一步增加,热导率非线性增加。当长度无限大时,沿着扶手椅形和锯齿形方向的热导率分别为2531.88和2587.74 Wm-1K-1。热导率随着温度、层数、耦合强度、应变、空位缺陷和掺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双轴应变对热导率的影响比单轴应变更明显。相比N和13C掺杂,B掺杂对热导率具有更加显著的负面效果。然后,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比研究两种结构相似的但元素组成不同的无孔类石墨烯二维材料CN和BC面内热传输性质,并揭示了两种材料热传输调控机理。通过研究发现,由于BC具有更强的弯曲声子散射速率和较弱的原子间结合刚度,BC表现出较低的各向同性面内热导率。两种材料的热导率均随温度和缺陷的增加而降低,BC的温度效应比CN更明显,而缺陷效应则相反。拉伸和压缩两种变形模式对两种材料的热传递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单轴压缩应变产生略微消极的影响,而单轴拉伸应变起初产生积极影响然后产生消极影响。拉伸应变对BC热传递影响更加明显。双轴应变导致热导率更明显地降低。其次,对比研究两种结构不同但元素组成相同的多孔类石墨烯二维材料三嗪g-C3N4(TGCN)和七嗪g-C3N4(HGCN)面内热传输性质,揭示了两种材料的面内和层间热传输调控机理。TGCN和HGCN单层热导率表现出各向同性,沿扶手椅形方向的面内热导率分别为55.39和17.81 Wmm-1K-1。两种结构的界面热阻均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减小。在40层时,TGCN和HGCN的渐近值分别为3.6×10-10和9.3×10-10 m2K/W。与CN和BC类似,面内热导率受到温度和机械应变的影响,但不受层数的影响。此外,可以通过温度、耦合强度和外部应变来调节界面热阻。拉伸应变下TGCN的热阻会增强,与之相反的是由于结构堆叠模式的变化,HGCN的热阻会降低。再次,揭示了GE/GCN范德华异质结构的界面热导调控机理。在300 K时的界面热导为1.28×108 WK-1m-2,低于相反方向的界面热导0.83 × 108 WK-1m-2,结果表明界面处存在热整流效应。界面热导可以通过温度、耦合强度和机械应变手段进行调控。特别地,双轴应变对界面热导的影响比单轴应变更大。发现界面热导与界面处的空位缺陷浓度无关。之后,揭示了GE/BN平面异质结构的界面热导调控机理。考虑了两种界面结合构型,即氮碳界面和硼碳界面。由于较强的氮-碳共价键,氮碳界面的热导高于硼碳界面的热导,并且在界面处发生热整流现象。通过施加垂直于热传递方向的单轴应变和引入空位及掺杂缺陷可以有效地调节界面热导。原子缺陷的位置会影响界面处的声子传输。特别地,对于在石墨烯中掺杂原子情况,与N掺杂缺陷相比,B掺杂缺陷在促进六方氮化硼和石墨烯之间的振动耦合方面更有效。最后,揭示了GE/CN平面异质结构热传输性质调控机理。界面热导取决于热流方向,热流从CN流向GE时的界面热导大于相反方向的界面热导,表明界面处存在热整流现象。无限长度的GE/CN和CN/GE系统的有效热导率分别为1346Wmm-1K-1和1183 Wmm-1K-1。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掺杂氮、施加应变和采用衬底来有效地控制界面热导和有效热导率。增加尺寸、温度、氮掺杂浓度及施加垂直于热流方向的压缩应变和非晶二氧化硅衬底可以提高界面热导。此外,升高温度和施加压缩应变能够提高有效热导率。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地位日益凸显,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已转变为脑力活动主导下的知识更新和思维创造。大学校园是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是高强度、高难度认知工作的主要载体,而这类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依赖于智力水平和经验积累,健康的精神状态、充沛的精力以及清晰的头脑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早在四书《大学》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高精电子器件的发展是国际科研竞争的重要前沿。目前硅基电子器件的工艺和集成度已经无法满足微纳级别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因此,发展可应用于微纳电子/光电子器件的新型高性能半导体材料是一个关键问题。石墨烯是具有高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单原子层材料,并且具有很高的电子传输速率。但是,本征石墨烯的带隙为零,无法作为半导体应用于电子器件。获得稳定性好、长程有序和高电子传输性能的二维半导体材料仍是关键性难题。单原子
随着绿色化学概念深入人心,开发新型催化剂提升反应原子经济性以及减少副产物成为了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醇相关的脱氢/借氢反应由于其杰出的原子经济性,成为了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很多脱氢/借氢反应的催化条件苛刻,反应选择性差;此外,催化剂合成步骤复杂且对氧气敏感。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Ru(Ⅱ)-NC(双齿碳氮型钌结构)的金属配合物,并首次将该配合物应用于催化醇相关的脱氢/
三电平变换器的并联运行不仅能够满足更高的容量需求,而且有助于提高系统冗余度和可靠性,因此成为风力发电、中压驱动和机车牵引等众多应用的理想之选。但是三电平变换器拓扑结构相对复杂,并联运行时的中点平衡和环流抑制难以兼顾,再加上传统并联运行模式难以获得高于单机的性能,所以如何实现并联三电平变换器的平稳运行和性能提升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中点钳位型(NPC)三电平变换器为研究对象,从双机并联运行风电变
酚类污染物在自来水、地下水、地表水,尤其是煤化工废水中均能检测到,由于其自身的毒性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鉴于传统处理技术的局限性,针对水体中具有不同取代基酚类污染物,尤其是难降解酚类污染物的降解依然是水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紫外光由于其高能量、易操作、效率高等优点,导致基于紫外光辐照的光催化氧化技术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但针对具有不同取代基酚类污染物在紫外光照射下降解机理的基础性研究仍然匮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兴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被检出,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而水处理中常规的微滤/超滤膜分离技术难以有效去除此类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过一硫酸盐(PMS)活化是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能够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因此,将膜分离与PMS高级氧化技术相结合有望在过滤的同时实现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中空纤维陶瓷膜填装密度高、占地面积小而且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是一种非常
弥散粒子系广泛存在于自然及工业过程,是辐射换热的重要研究对象。根据经典辐射传递理论是否适用,弥散粒子系可以分为稀疏粒子系和密集粒子系两种类型。稀疏粒子系的辐射换热已有成熟理论,然而密集粒子系由于存在多种复杂物理过程,相关辐射换热分析理论仍待发展。密集粒子系在太阳能热利用传热储热工质、选择性激光烧结等方面有重要应用。由于涉及高温工况,辐射换热成为主要传热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当粒子间距接近或小于热辐射
近几十年来,将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电路(如电机、逆变器和DC-DC变换器)复用为电动汽车电池充机的集成充电系统引起了行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可见大量的论文和专利发表。相比于同类车载和非车载充电器,这种电动汽车集成充电机的优点是提升了汽车备用空间,并减轻了电动汽车的重量和降低了成本。然而,许多已报道的三相集成充电机解决方案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拓扑结构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脉动转矩,同时引起电网电流的高纹波,
锂硫电池因其高达2600 Wh kg-1的理论能量密度、成本低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实现真正产业化应用的锂硫电池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反应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溶解穿梭行为”及其迟缓的动力学转化过程严重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正极宿主材料组分和结构的优化设计,制备了四种高性能的金属氧(硒)化物正极宿主材料。对所制备材料进行了全面的物理表征和电化
10~12μm长波红外激光在红外对抗、强场物理、大气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是实现10~12μm长波红外激光的技术之一,其特点为结构紧凑、体积小、全固化、波长可调谐、运行稳定。非线性晶体作为非线性频率转换的场所,对光学转换的效率、光束质量等指标影响较大。目前,由于缺乏10~12μm波段高性能非线性晶体,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输出该波段激光仅有百毫瓦功率级别,输出功率亟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