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多研究表明实据因果句比逻辑因果句更难理解,主要在于逻辑因果句表示的是逻辑因果关系,即对原因和结果的客观表述;而实据因果句的识解不是顺应一般事理的推理过程,而是以说话人自身持有的实据推知或说明主句事态的过程,即需要前提和结论的认识推理(廖巧云,2011,p.102)。廖巧云(2011,2014)构建了汉语实据因果句的整体性识解理论框架,并对汉语实据因果句做进一步探讨,将其分为有标记语和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对实据因果句的研究回顾,我们发现极少有研究从认知神经视角对汉语实据因果句的加工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ERPs技术,探讨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和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认知加工机制,旨在回答:加工有标记语和无标记语汉语实据因果句时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表现出什么差异?并探讨引起该差异的认知加工机制是什么,即是否能为廖巧云(2011)构建的实据因果句的整体性识解框架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完成,共选择被试12人,均为右利手,年龄在22-27岁之间。实验材料为43组汉语实据因果句,每组由一句带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一句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和两句填充句子组成。实验时,每个句子分为三个意群先后呈现,要求被试在每个句子呈现完毕时判断该句的可接受度。本实验利用Neuroscan 4.5软件采集脑电,并对行为数据及ERP数据进行离线分析,结果输入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比有标记语和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加工的行为数据反应时、可接受度、及ERPs脑电数据,最终得出如下结果:(1)在行为数据统计结果中,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mean RT=1191.302ms)显著快于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mean RT=2120.796ms)(t=4.406,p=0.001<0.01),且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可接受度为(97.92%),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可接受度为(87.3%)。(2)在脑电数据统计结果中,有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两条波在50-150ms时间窗出现的ERP成分N100的平均波幅和潜伏期均未表现出差异;在150-50ms时间窗出现的P200成分的平均波幅在电极FPZ(m=1.05255,t=2.693,p=.021<0.05)、FP2(m=1.60434,t=3.010,p=.012<0.05)表现出差异并且在FP1(m=1.25328,t=3.306,p=.007<0.01)表现出显著差异;在350-1100ms时间窗出现的LPC成分的平均波幅在电极FCZ(m=-1.54342,t=-2.379,p=.037<0.05)、CZ(m=-1.39035,t=-2.337,p=.039<0.05)、CPZ(m=-1.51887,t=-2.603,p=.025<0.05)表现出差异,且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脑电波波幅相对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波幅走向更正。通过对350-1100ms时间窗上的脑左、中、右三个半球×有标记语和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应句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有脑半球主效应[F(2,11)=7.223,P=.004<0.05]以及脑半球和两种不同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交互效应[F(2,6)=6.116,P=.008<0.05],且通过观察分析加工两种不同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大脑左半球负性明显多于大脑右半球。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加工无标记语和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存在差异,且主要差异为标记语的存在不仅能加快语义整合,还能降低识解汉语实据因果句的难度。基于反应时结果和ERPs结果分析推测出无标记语和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加工主要存在两个层面:语义加工层面和事理逻辑整合层面。即被试在早期语义加工过程中开始建立汉语实据因果句的显性因果关系,并调动自己的知识结构(即类层级知识结构)试图理解汉语实据因果句背后的逻辑关系,或带着一种理解语义间关系的意向性进行语义加工,也就是建立因果关系空间并整合相关知识为这一论断寻找说得通的理由,而标记语在事理逻辑整合层面上起到了空间建构词的作用,使得被试能更快的建立因果关系空间并整合相关知识(包括被试的百科知识),最终被试通过该推理过程而获得汉语实据因果句的隐性因果关系以达至理解汉语实据因果句。综上所述,基于以上对无标记语和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认知加工机制的深入探讨,本研究初步为廖巧云(2011)有关实据因果句的整体性识解理论框架提供了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