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liubin121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女性不孕症中,排卵因素约占25%-30%。相关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日渐增多,研究方法亦逐步趋于规范。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研究近16年来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文献,评估文献质量,评价与比较中医方法与西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中医证治规律、用药规律和针灸用穴规律。方法与结果:1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理论研究收集及整理古代及当代的中、西医文献中对不孕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论述、病因病机、临床资料和研究进展,分析研究现状,探求新的研究思路。2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疗效评价:2.1方法:2.1.1制定检索策略:电子检索了1994年至2009年12月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Cochrane Library、Medline和Pubmed。手动检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有关于中医方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随机对照文献。2.1.2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只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抽样试验(RCTs);只纳入比较妊娠率和排卵率和安全性的研究;排除只比较其他生理指标的试验。纳入研究包括中药对照西药,中药结合西药对照西药,针灸对照西药和针药结合对照西药等4种临床试验。2.1.3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质素须符合Cochrane协作网对对照文献评估的指导原则及JADAD计分法。做Meta分析时,计数资料用比数比(Odd Ratio,OR),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并以Cochrane协作网的Review Manager 5.0中的Meta View 5.0.2来分析。2.1.4数据分析:除了治疗组(中药结合西药、中药、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与西药对照组的合并效应量比较外,并以Q测试(MH Chi2 test)来检查各篇纳入研究结果的同质性。而异质性检验(I2)则可以敏感度测试或亚组分析来评估。当异质性可忽略时(I2≤4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存在异质性时(I2>4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z)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采用ReviewManager 5.0制作森林图表示。对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之间作敏感度分析;即以效应值(OR值)为横坐标,log OR为纵坐标,编制漏斗图。分析所收集的临床数据的分布型态,判断是否存在发表性偏倚,结果以图表表达。2.2结果:2.2.1收集文献: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共收集了661篇有关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文章,大部分文献皆在中国医学期刊中发表。临床研究文献共117份,其中为对照临床研究占73份(61.74%),自身对照临床研究占44份(38.26%)。2.2.2排除研究:排除非临床研究文献544份,自身对照临床研究44份,中医治疗方案与中医治疗方案对照3份,针灸结合西药与西药对照1份,非随机对照试验10份,不符合诊断标准、排除、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37份,排除文献共639份。2.2.3纳入研究:符合诊断标准、排除、纳入条件的随机文献研究共22份(治疗组占1191例,对照组占1031例,合共2222例),其中,10份为中药结合西药与西药对照;9份为中药与西药对照;2份为针灸与西药对照;1份为针药结合与西药对照。2.2.4妊娠率:22份文献共有患者2222人次,治疗组1191例,妊娠729例(61.20%);其中,中药结合西药的262/458(57.20%);中药治疗的382/609(62.72%);针灸治疗的65/94(69.14%);针药结合的20/30(66.66%)。对照组1031例,均为西药治疗,妊娠372例(36.08%)。2.2.5排卵率:在18份文献的2294例/周期中,治疗组1216例/周期,有排卵962例/周期(79.11%);其中,中药结合西药的374/454(82.37%);中药治疗的388/514(75.48%);针灸治疗的172/218(78.89%);针药结合的28/30(93.33%)。对照组1078,均为西药治疗,有排卵809例/周期(75.04%)。2.2.6不良反应:在22份纳入文献中,仅1份有描述不良反应(罗志娟2007,中药与西药对照)。其中,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症(LUFS):治疗组6.59%(12/182例)、对照组19.60%(30/153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治疗组未发生、对照组0.65%(1/153例);卵泡发育不良:治疗组25.82%(47/182例)、对照组20.26%(31/153例)。结果提示,治疗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2.7质量评价:本研究以JADAD计分法评价文献质量。22篇文献中,JADAD评分为3分者2篇,属高质量研究;2分者9篇,属中低质量研究;1分者11篇,属低质量研究。2.2.8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纳入文献中的疗效又可分为妊娠率与排卵率。22篇纳入文献皆有描述妊娠率,而提及排卵率的有18篇。在这22篇纳入文献中有提及退出原因的只有2份,皆属针灸对照西药治疗。本研究把所有纳入文献与研究资料根据治疗策略不同而再细分为4组进行Meta分析:中药结合西药与西药对照(10篇),中药与西药对照(9篇),针灸与西药对照(2篇)和针药结合与西药对照(1篇)。2.2.8.1中药结合西药与西药对照(10篇)在妊娠率方面,10篇文献的性质非常相近,为同质性,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平均比数比(OR)为3.0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2.31,4.02;Chi2:5.60,P:0.78,异质性(I2):0%;总效应(z):7.87,P<0.00001。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妊娠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卵率方面,纳入的8篇文献的性质非常相近,亦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平均比数比(OR)为1.76,95%可信区间(CI):1.27,2.44:Chi2:2.12,P:0.96,异质性(I2):0%;总效应(z):3.41,P<0.0006。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的排卵率优于对照组(P<0.05)。2.2.8.2中药与西药对照(9篇)在妊娠率方面,9篇文献的性质存在异质性,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平均比数比(OR)为2.73,95%可信区间(CI):1.92,3.90;Tau2:0.11,Chi2:13.52,P:0.1,异质性(I2):41%;总效应(z):5.56,P<0.00001。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妊娠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卵率方面,纳入的7篇文献存在异质性,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平均比数比(OR)为1.31,95%可信区间(CI):0.72,2.41;Tau2:0.41,Chi2:17.49,P:0.008,异质性(I2):66%;总效应(z):0.89,P=0.38。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2.8.3针灸与西药对照(2篇)在妊娠率方面,2篇文献的性质非常相近,为同质性,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平均比数比(OR)为2.29,95%可信区间(CI):1.26,4.16:Chi2:0.00,P:0.96,异质性(I2):0%:总效应(z):2.71,P=0.007。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卵率方面,纳入的2篇文献存在异质性,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平均比数比(OR)为0.57,95%可信区间(CI):0.16,2.03;Tau2:0.69,Chi2:5.56,P:0.02,异质性(I2):82%;总效应(z):0.87,P=0.38。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排卵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2.8.4针药结合与西药对照(1篇)文献太少,未能进行Meta分析。3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证治规律3.1方法:3.1.1制定检索策略:与前述相同(2.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疗效评价)。3.1.2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只选取有关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随机抽样试验(RCTs)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对照试验(CCTs)。治疗组必须为中医药治疗(中医单方、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周期疗法、针刺、艾灸和联合治疗)。排除非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文献,以及个案报告或自身对照研究。3.1.3资料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以频数及百分比为统计方法。3.2结果:3.2.1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规律:纳入文献69篇,其中,辨证选方者4篇(5.79%),中医周期疗法20篇(28.98%),单方治疗41篇(59.42%)。针灸治疗9篇(13.04%),包括针药结合5篇;单针灸治疗3篇(4.34%),纯艾灸治疗1篇(1.44%)。3.2.2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用药规律:69篇文献中共有药方107条,涉及中药材119种,用药总频数为1096,平均每方用药10.24种。首10种中药出现的总频数为480,百分比为43.79%。在22篇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中共有药方37条,涉及中药74种,用药总频数为357,平均每方用药9.65种。首10种中药出现的总频数为166,百分比为46.49%。在37篇未能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的随机对照文献中共有药方60条,涉及中药99种,用药总频数为633,平均每方用药10.55种。首10种中药出现的总频数为281,百分比为44.39%。10篇未能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的非随机对照文献中共有药方10条,涉及中药61种,用药总频数为106,平均每方用药10.60种。首10种中药出现的总频数为47,百分比为44.33%。综合上述四项文献研究的首10种中药,共有中药16种,其中频数为4的5种:当归、菟丝子、熟地、淫羊藿、枸杞子;频数为3的2种:川芎和白芍;频数为2的5种:香附、女贞子、丹参、山萸肉、淮山药;频数为1的4种:肉苁蓉、赤芍、覆盆子和红花。肉苁蓉、赤芍、覆盆子和红花仅出现于非随机对照的10篇文献。当归、菟丝子、熟地、淫羊藿、枸杞子,川芎、山萸肉、淮山药等8种中药材出现于所有59篇随机对照文献的首10种中药材中。3.2.3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针灸用穴规律:与针灸治疗有关的文献9篇,其中8篇为随机对照,有一篇是非随机对照。有关针刺的8篇文献中,7篇文献共取16穴(1篇没有描述针灸穴位和针刺方法),总频数为45,平均每项研究取6.43穴。其中,关元、子宫、三阴交为各项研究皆选取的穴位,百分比为100%;中极和足三里的选穴百分比为71.4%;其余穴位的出现百分比只有14.3%~28.6%。针刺取穴频数依次为关元、子宫、三阴交、中极、足三里、百会、肾俞、太溪、命门、脾俞、血海、天枢、水道、归来、合谷、太冲。有关艾灸的7篇文献中,2篇没有描述穴位,其余5篇共取3穴,总频数为8,平均每项研究取1.6穴。其中神阙穴为每项研究皆选取的穴位,百分比为100%;三阴交的选穴百分比为40%,只有1篇选择艾灸百会穴。艾灸取穴频数依次为神阙、三阴交、百会穴。结论:1.中医对不孕的理论与临床有深远的渊源,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在近10多年有较多的报道和良好的进展。2.以Meta分析近16年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提示,单用中药或中药结合西药、单用针灸或针药并用,妊娠率均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排卵率则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3.在治疗规律方面,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治疗方案,以中药治疗为主,针刺次之,艾灸又次之。在中药治疗方面,以单方中药为首,中医周期疗法次之,辨证中药又再次之。4.在中医用药规律方面,根据59篇随机对照文献的药物频数分析,当归、菟丝子、熟地、淫羊藿、枸杞子、川芎、山萸肉、淮山药等8种中药是治疗排卵障碍不孕症的常用中药材。临床应用时需根据辨证,并结合中医周期疗法,可得到较佳疗效。多数医家倾向于选取药性温、平,归肝、肾经的中药,慎用大寒大热之品。5.在针灸用穴规律方面,首选任经腧穴关元、中极、神阙等,辅以脾胃经脉腧穴三阴交、足三里,以及与女性生殖有关的经外奇穴子宫穴。
其他文献
建立了食品接触纸包装材料中7种荧光增白剂(FWA 368,FWA 367,FWA 185,FWA 184,FWA52,FWA 135和FWA 393)的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LC-Triple TOF MS)的筛查与定量检
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当前大学的师生关系比较疏淡,不利于教师职前培养。因此,教师教育要重视师生关系的建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确立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
目的评价重庆市涪陵区艾滋病患者强化干预及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比较法,比较强化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安全性行为率、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生存状态等差异;分组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设备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功率放大器作为发射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优劣,高功率、高线性度和高
幼儿园英语游戏教学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把英语知识学习融于游戏活动中,以培养幼儿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主体人格特征。本文通过描述幼儿园英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41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
图论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诞生可追溯到1736年。在离散数学领域内,图论占有主导地位。图论具有直观、清晰、解决问题简捷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实际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划成等
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临床试验,观察当归六黄汤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其治疗Graves病的临床疗效及安
在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房地产业和各省市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大力投入为国内建筑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扩张也促进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咳嗽为内科门急诊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据统计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