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的现状及预测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全球及不同国家的碳排放历史,合理判定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考察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基础。预测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分析我国不同省区的排放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是制定合理的碳减排目标和国内减排政策的基础。本文利用全球主要国家和我国1850年以来的碳排放数据,结合有关人口、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1850年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贡献,考察了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我国省区碳排放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对2050年我国未来碳排放进行了预测。   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1850-2008年全球化石能源使用和水泥生产导致的碳排放累计共345PgC(1Pg=1015g),其中发达国家排放250PgC,发展中国家排放87PgC。1850-2008年间发达国家的累计排放量与人均累计排放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分别是发展中国家的2.9倍(250 vs.87PgC)和11.2倍(257 vs.23吨碳/人)。发达国家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贡献者,应对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1978年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迅速增加,2002年后增速进一步变大,面临着较大的减排压力。   (2)碳排放对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均GDP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当前阶段,全球人均累计排放每增加一吨,人均GDP增加90美元。假设能源消费结构不变,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必然限制其经济发展。按照2009年意大利G8峰会全球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3)我国不同省区的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的总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高于东部地区。1995-2007年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能源资源禀赋、工业行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   (4)2050年我国碳排放的最大可能范围为2.4~3.3Pg C/年,人均碳排放为1.7~2.3吨碳/人。最大可能范围上限预测的碳排放峰值年份为2035年,峰值排放量为4.4PgC/年,人均碳排放峰值为3.0吨碳/人。1850-2050的累计总碳排放的最大可能范围为128~182PgC,最大可能范围下限与美国同期的累计总排放持平(127PgC)。2006-2050年人均累计排放的最大可能范围为71.7~108.7吨碳/人,最大可能上限低于美国同期累计人均排放(122.4吨碳/人),与发达国家同期累计人均排放相差不大(81.8吨碳/人),在1850-2005年,我国累计人均排放分别是发达国家和美国的约1/10和1/20。
其他文献
USB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是Intel、DEC、Microsoft、IBM等公司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串行总线接口规范,是为了解决日益增加的PC外设与有限的主板插槽和端口之间的矛盾而制
由于IP技术设备简单、应用灵活以及协议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IP技术作为第三层协议的统治地位已经是无法动摇的既成事实.但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增长,以及新的应用层出不穷,如语音
该论文在调研与分析国际上高能加速器附设试验束的基础上,结合BEPCⅡ及BESⅢ的改造和升级要求,简要介绍e、π次级束产生的机理,靶材料的选择,粒子产额估计,并给出了蒙特卡洛
种群动态变化是指种群的大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一直是种群生态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荷木(Schima superba)是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的优
本研究以神农架山地河岸带中珍稀孑遗植物领春木为研究对象,运用植物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方法,探讨其在亚热带山地河岸带中的种群动态与维持机制。在神农架4条河流(沿渡河、香
学位
已知虫草属中不少种类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部分种类药用历史悠久。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作用、生物学、资源等方面,而对其活性相关的化学成分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大多
本文基于数值模式预报发展了强对流相似预报方法.该方法采用对流参数作为相似预报量,对比当前预报与历史预报的相似物理量场挑选与当前预报最相似的时刻,并利用这些时刻对应
利用高精度微压计数据,详细分析了2016年11月20-21日佛山地区一次局地暴雨的重力波动态频谱特征,结果表明:重力波激发了此次暴雨,暴雨发生前,重力波呈现出振幅间歇性增大,周
本文详细分析了厄尔尼诺/拉尼娜与重庆夏季典型涝/旱年之间的不对称关系.结果 表明:(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重庆次年夏季降水有不对称影响.厄尔尼诺年的大气环流异常与重庆夏
在日新月异的各种应用需求面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正步入一个IP整合的时代.IP核是IP Reuse的载体和核心内容,引入到SoC中的IP核或自行开发的IP核都必须经过仿真和验证.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