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现象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Wang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湘籍作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学湘军”,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地域作家群体。论文“泛方言写作”研究视角的选择,既在于总体上分析、梳理现代湘籍作家采撷和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表现、动因、形式,归纳和总结泛方言写作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作用,揭橥方言与地域文学、方言与地域作家群体的根性联系;也在于通过现代湘籍作家群体中代表性作家语言策略分析和文本细读,探寻他们文学语言创新的努力和贡献、共性和个性、困惑和局限,进而呈现现代湘籍作家文学创作的地域文化底蕴以及风格特征的语言之维,昭显新世纪文学语言创新路向。论文主体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综合论,分别从现象、动因、形式和价值四个层面对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和论述。首章“自发、自觉与自由——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类型论”,主要是从历时流变以及共时聚合的角度,把现代湘籍作家的泛方言写作划分为自发、自觉和自由三种类型进行分别论述。次章“方言情结、楚辞传统与边缘策略——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动因论”重追根溯源,文中提出,根深蒂固的“方言”情结、承续久远的方言写作传统以及自居边缘的文化策略是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的三种主要动因。第三章“话语改造与方言出场——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形式论”展开形式讨论。文中认为,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话语改造及文本出场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方言话语的原生态直接出场,独特的地域声音、别样的方言词汇和古朴的方言语法在文本中登场亮相;二是方言话语的间接性再现,有注释、加引号以及同义复现等多种出场方式;三是方言话语本身成为文本的表现对象。第四章“方言审美与言语效用——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价值论”侧重方言话语出场意义和文学审美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具有凸现湘楚语音形象、描摹湘地人物形神、揭橥湘楚文化神髓等多方面文学审美作用。下编为作家作品论,也设四章,对沈从文、周立波、韩少功、彭家煌、古华和何顿等现代湘籍作家,一一结合文本进行泛方言写作个案论述。第五章“语言视域中的‘湘西世界’——沈从文论”,从沈从文“乡下人”身份认同和语言湘西根性坚守出发,通过其寻求语言自我塑造语言形象的过程分析,并结合《萧萧》、《边城》两个代表性文本的细读,最终得出“湘西口语:沈从文创作的语言基石”的结论,肯定了沈从文对现代汉语文学建构的贡献。第六章“主流话语缝隙中民间话语的再现——周立波论”,结合时代文化语境,分析了周立波走上泛方言写作之路的过程,并通过东北方言写作的《暴风骤雨》和母语方言写作的《山乡巨变》两个文本的比较性论析,指出了前者的缺失,肯定了后者回归母语的成功经验。第七章“文化寻根中的语言路向——韩少功论”,对韩少功文化寻根中的语言路向主要是泛方言写作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同时以《马桥词典》为例,论述了韩少功对既有泛方言写作形式的突破和新形式的当下意义。第八章“泛方言写作的多向度拓展——彭家煌、古华、何顿合论”,以《怂恿》《芙蓉镇》、《我们像野兽》三个文本为个案,对彭家煌、古华、何顿的泛方言写作进行了分别论述。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进入消费结构显著升级阶段,但是,消费对经济发展基础性作用的发挥还存在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制约扩大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破解。增强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
以钢绳网为主的柔性防护体系SNS是一种能拦截和堆存崩岩落石的新型防护系统。分析SNS柔性防护系统的原理并依据陡峭山坡下渡坦坪车站的现场条件,进行系统设计。最后介绍了SNS
期刊
<正> 过去的10年,在骨髓抑制的抗癌治疗中,利用循环中自身造血于细胞移植以加速骨髓功能恢复日益增多。一些学者发现,外周血干细胞比其自身骨髓在移植后促进骨髓功能恢复更迅
近年来,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保密管理工作难度日趋加大。"十二五"期间,我院在市保密办的指导下,以《"十二五"时期全国保密事业发展规划》为蓝图,紧密结合我院实
会议
当代舞蹈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发展舞蹈专业技能,也不能忽视对当代舞蹈艺术者内涵的培养。当代舞蹈艺术与青年思政体系建设相融合,能够为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深刻思想
传统文化作为服饰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可有效提高服饰品设计质量。因此,本文将服饰品设计作为研究对象,阐述服饰品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意义,如激发学生服饰品设计创造力、
跨座式单轨交通是一种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柳州市公共交通配套工程采用跨座式单轨交通,其技术有别于重庆单轨,梁桥结构为全国首创,连续梁等多项工法、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一体化教学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家庭、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德育教学时常会产生一定的冲突。所以,教师在教学
随着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深入,我国脱贫工作成效显著,但"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反复存在,严重制约了脱贫攻坚的进程,影响了贫困农民的生存与生活。在防控措施上,众多学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