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为原料碱熔融-超临界水热法合成沸石及其在煤气脱汞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r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等燃煤企业煤粉燃烧后被烟道收尘器收集的一种固体废弃物。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粉煤灰排放量最大的国家,2015年全国粉煤灰排放量达6.2亿 t。粉煤灰露天堆放占用大量土地。此外,粉煤灰含有20多种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包括能致病的重金属元素,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到人类健康。粉煤灰的废物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农业、建筑材料、道路工程等领域,但是整体利用率仅为36%左右。因此,粉煤灰亟待高效、环保地开发再利用。粉煤灰的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和Al2O3,适合用作制备沸石类材料的原料,兼具环保和经济效益。超临界水热法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材料合成方法,不仅绿色环保,操作上也简便快捷,已经被用于制备超细金属氧化物、硅酸盐等微粒材料。  本文的目的是以粉煤灰为原料,利用碱熔融-超临界水热法合成粉煤灰沸石,然后用于脱除模拟煤气中的单质汞。论文考察了碱熔融预处理的碱的种类、焙烧温度、碱灰比对粉煤灰的活化效果的影响;研究了粉煤灰沸石合成过程中,合成条件如晶化温度、碱液浓度和晶化时间、液固比和硅铝比等对粉煤灰沸石的生成的影响;并且利用初步探讨了粉煤灰沸石对模拟煤气中单质汞的吸附性能。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在碱熔融活化粉煤灰阶段,当碱熔温度为550℃和750℃时,粉煤灰未能活化完全。以NaOH为活化剂时,碱灰比为0.8:1,850℃下焙烧3 h可得活化程度最大的预处理粉煤灰。以Na2CO3为活化剂时,碱灰比为1.2:1,850℃下焙烧3 h可得活化程度最大的预处理粉煤灰。综合考虑,选择(850℃,Na2CO3,1.2,3 h)为活化条件。  (2)在粉煤灰超临界水热合成沸石过程中,超临界水热合成法在5 min内制得钙霞石,而且结晶度良好。在碱熔融预处理粉煤灰中残留碱的基础上外加NaOH溶液会抑制钙霞石的生长,甚至促使钙霞石向钙铝榴石发生转化。钙霞石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晶化温度为400℃,外加蒸馏水,液固比为5:1,硅铝比为2.5:1,晶化时间5 min。  (3)将粉煤灰制备成沸石可以提高其在煤气中的脱汞活性。粉煤灰沸石在低温模拟煤气中脱汞活性很高,Fe2O3起主要作用。Pd改性粉煤灰沸石可以提高粉煤灰沸石在高温段的脱汞效率,超临界水浸渍法的改性效果优于等体积浸渍法。
其他文献
台湾虫草Cordyceps formosana Kobayasi&Shimizu,其无性型为黄山被毛孢Hirsutella huangshanensis。本文首次对台湾虫草菌丝体及人工培养的子实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台湾虫草的无性型菌株RCEF0868进行了液体和固体培养,采用杯碟法对台湾虫草发酵液和菌丝粉的抑菌活性做了初步研究;对摇瓶培养菌丝体、深层发酵菌丝体及人工培养子实体的多种
文章聚焦于对人居科学思想的学习体会以及对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持续研究工作.认为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是:(1)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与全国协调同步的问题;(2)城
先天性白内障(congenital cataract)为出生时或出生后第一年内发生的晶状体混浊,临床上0.4%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是常见的儿童致盲疾病。大约26%~51%的先天性白内障是遗
社会普遍反映,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文化底蕴不足,思辨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弱,事业发展空间狭窄,缺乏发展后劲.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过去的英
会议
上海外国语大学立足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多元文明沟通,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使命,不断探索和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本
会议
催化裂化(FCC)是我国炼油厂最重要的二次加工手段,其主要产品是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加工常压渣油或掺炼减压渣油的称作重油(或渣油)催化裂化。由于世界石油资源有限,以
本文梳理了江苏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庄规划引导、农民愿望调查和村庄环境整治方面的实践,指出在江苏乡村调查和乡村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村庄普惠、分类改善、突出重点、因
外语学科一直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本是无可厚非,毕竟外语能力是外语人才的基本素质.但笔者认为,外语学科应该更为重视自身作为人文学科的使命.外语学科毫无
会议
  随着科技的发达与世界讯息的瞬息变迁,"讲光抄"的教学方法早已落伍,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教法(multimedia instruction),所谓多媒体理当包括文字、声音与图像(Mayer,2002),
会议
本文在梳理近200年来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基础上,总结城镇化发展的得与失,以此作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启示,并从省级和城市两个尺度,从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文章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