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111)表面嘌呤四分体形成及其与钠离子的相互作用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qlwcsql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体内富含鸟嘌呤(G)的核酸能折叠成鸟嘌呤四链体结构,简称G-四链体。G-四链体是由鸟嘌呤和碱金属离子组成,在维护基因组稳定、保持端粒长度以及调控DNA复制等生物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肿瘤和基因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细胞水平上已确定碱金属离子对G-四链体形成起到关键作用。G-四分体是G-四链体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明确G-四分体形成与碱金属离子的关系,对G-四链体形成、稳定性及生物学功能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G-四分体的形成是否一定需要碱金属离子尚存在争议。此外,作为鸟嘌呤类似物,次黄嘌呤(HX)和黄嘌呤(X)都能够取代鸟嘌呤用于G-四链体结构的调控。目前,依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HX-四分体和X-四分体的存在。因此,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HX-四分体和X-四分体的形成及结构,不仅对生物体内存在HX-四分体和X-四分体提供关键性的理论依据,而且对G-四链体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明确Au(111)表面G-四分体形成与碱金属离子关系,本论文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及密度泛函理论(DFT)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鸟嘌呤分子以及鸟嘌呤和氯化钠在Au(111)基底上的组装结构。重点研究退火温度、鸟嘌呤和氯化钠的沉积量对表面组装结构的影响,探究鸟嘌呤分子能否自组装成G-四分体,以及Na+的加入能否导致鸟嘌呤分子自组装成G-四分体。为解决表面形成G-四分体的争议,进一步探究鸟嘌呤分子能否在缺陷的Au(111)基底上自组装成G-四分体,重点研究退火温度和表面缺陷对鸟嘌呤分子组装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鸟嘌呤分子在Au(111)基底上不能组装成G-四分体结构,而与Na+结合才能形成G-四分体结构。鸟嘌呤分子在缺陷的Au(111)基底上与游离的Au原子结合组装成G-四分体结构。G-四分体通过同手性鸟嘌呤分子之间的双氢键(N1?H…N7和N1?H…O6)以及Na+与O原子之间离子键的协同作用才能形成。
  除了G-四分体结构之外,深入研究HX-四分体的形成及结构,探究除了鸟嘌呤之间的双氢键之外通过次黄嘌呤分子之间的单氢键能否形成HX-四分体结构。结合STM和DFT研究次黄嘌呤分子以及次黄嘌呤和氯化钠在Au(111)基底上的组装结构,着重研究退火温度、次黄嘌呤和氯化钠的沉积量对表面组装结构的影响,在原子分子水平上验证HX-四分体在实空间中存在。研究结果表明次黄嘌呤分子在Au(111)基底上不能组装成HX-四分体结构,而与Na+结合才能形成HX-四分体结构。HX-四分体结构通过同手性次黄嘌呤分子之间的单氢键(N1?H…O6)以及Na+与O原子之间离子键的协同作用才能形成。
  除了在Na+的参与下才能形成的嘌呤四分体之外,能否存在只通过嘌呤分子之间的氢键形成的四分体结构。结合STM和DFT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在Au(111)基底上研究X-四分体的形成及结构,验证X-四分体在实空间中的存在,并明确X-四分体形成与Na+关系。系统研究黄嘌呤分子以及黄嘌呤和氯化钠在Au(111)基底上的组装结构,通过调控退火温度以及黄嘌呤分子的沉积量来研究表面组装结构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黄嘌呤分子在Au(111)基底上能自组装成X-四分体,而与Na+结合不能形成X-四分体。X-四分体结构是通过4个同手性分子之间的双氢键(N7?H…O2和N1?H…O6)彼此连接而成,是黄嘌呤分子在Au(111)基底自组装结构中最稳定相,而且具有手性。
其他文献
人乳是婴儿的最佳营养食物,但由于某些原因,比如母亲自身的乳汁分泌不足、需要外出工作、患有传染性疾病,以及婴儿因患病、吸允无力等障碍无法进行充足人乳喂养时,婴儿需要补充以人乳组成作为标准设计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作为食物。人乳中甘油三酯脂肪酸组成和分布,与其功能存在紧密联系,因此能否准确检测人乳中甘油三酯的结构和组成对婴儿配方奶粉人乳化的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以人乳、动物乳和婴儿配方乳粉为研究
现代战争中,隐身技术的发展是提高武器装备生存突防、总体作战效能的重要手段。单一组分的吸波材料很难同时满足“薄”、“轻”、“宽”、“强”的应用要求。利用复合材料制备兼具多种损耗机制的吸波材料是开发高性能吸波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碳材料具有密度小、导电性好、原料易得等优点,在吸波材料中广受关注。分级结构的纳米材料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组分的藕合和协同效应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的吸波性能。本文旨
学位
近年来由于环境不断恶化、人口老龄化加重、现代人饮食不规律,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造成血栓疾病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最新研究表明减阻剂在缓解冠状动脉缺血、复苏失血性休克和防治血栓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本论文通过研究高分子减阻剂在微流控芯片中对血液流动的影响规律,促进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通过设计制作微流控芯片来模拟血管环境,选择具有生物相容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而目前市场上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的药物存在较大的副作用或者效果不佳,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促进骨骼健康、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的天然活性成分以及功能性食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γ-生育三烯酚属于异戊二烯植物化合物,诸多动物研究证明γ-生育三烯酚对骨代谢和骨重建有促进作用,然而关于其在细胞水平上的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γ-生育三烯酚对MC3T3
硅晶圆加工为裸芯片的过程中,使用金刚石划片刀对其进行切割。随着芯片微型化的发展,需要使用厚度更薄、强度更高、耐磨性更好的金刚石划片刀,达到切割槽宽度更窄、切口缺陷更少、切割寿命更长的要求。本文在氨基磺酸镍为主盐的镀液中,采用复合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超薄镍/金刚石划片刀,研究了有机添加剂和金属盐添加剂对镍/金刚石复合镀层的微观形貌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镍/金刚石复合电沉
高性能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高模、低膨胀率及高耐腐蚀性等优异性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民生用品中,已成为21世纪备受瞩目的材料。工业碳纤维由有机纤维碳化制成,这导致碳纤维存在表面活性低、表面缺陷多、耐磨性差、容易“起毛”和断裂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业上对碳纤维进行上浆处理,上浆剂在碳纤维表面成膜后提供保护层,并提高碳纤维的表面活性。上浆剂因需要适配树脂基体及性能需求而种类繁多,为了与用量最大的
学位
电致变色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材料的光学属性,例如透过、吸收、反射和发射等发生可逆、稳定的变化。根据光学属性的不同可以将电致变色材料应用到不同领域,例如改变透过率和反射率可以应用于显示领域;改变红外发射率可以应用到航天热控和红外隐身领域。由于电致变色材料具有轻质、柔性、低耗能等特点,在航天领域备受青睐。电致变色材料可应用于对质量要求比较苛刻的微小卫星和机动变轨深空探测航天器的热控。本文以樟脑磺酸为掺
识别特定序列的DNA分子对诊断疾病和研究发病机制方面至关重要。已经发展多种技术用于检测目标DNA分子,包括双脱氧核苷酸链终止法(Sanger法)和基因芯片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然检测结果准确,但是仍存在一些缺点,如操作复杂、耗时长或者需试剂量大等。电化学DNA(E-DNA)生物传感器由于具有快速、简单、低耗、高灵敏性和选择性等优点在基因序列测定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DNA模板有机合成(DTS)技术通
电致变色是单层膜或者器件在施加外部电压时引起其可逆颜色变化的一种现象,该过程涉及到电子和离子(即H+,Li+等)的双注入/脱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因其热稳定性高、制备容易和成本较低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单层电致变色薄膜组装成电致变色器件。NiO是一种重要的无机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其能够与阴极电致变色材料WO3互补着色产生中性灰。通常研究NiO薄膜所用的电解液分为碱性水溶液和无水锂盐溶液
学位
锂资源的快速消耗造成价格上涨以及人们对电池能量密度的更高需求等问题对锂离子电池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挑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围绕金属离子二次电池开展了诸多深入研究以期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研究人员继续从锂离子电池体系内部进行深入挖掘,研发了许多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另一方面,和金属锂相比,钠钾金属不仅储量丰富,价格便宜,环境友好,而且室温钠离子电池和钾离子电池储能机理与锂离子电池极其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