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粗缩病QTL(qMrdd1)的辅助选择及遗传效应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y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MRDD)是一种世界性病毒病,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地区迅速蔓延,给玉米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常用的骨干自交系及杂交种粗缩病抗性差,充分利用抗性材料的抗病基因,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高抗玉米粗缩病的自交系及新品种,是玉米抗病育种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将一个抗玉米粗缩病主效QTL(qMrdd1)定位在第8号染色体标记M103-4和M105-3之间,该QTL表现为隐性基因遗传,可降低24.2-39.3%的发病率。本研究利用粗缩病抗性亲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通过多代回交把qMrdd1导入到玉米骨干自交系中,并对qMrdd1基因的遗传效应进行鉴定,为培育抗粗缩病玉米品种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以抗病玉米自交系1145、CL313、NT411、5413、P138、FCD0602为供体亲本,以感病玉米自交系D124、D129、郑58、昌7-2、LX9801、D202、9058等为受体及轮回亲本,通过杂交和多代回交将抗病基因qMrdd1导入到受体自交系中,使受体亲本在保持原有的优良性状的同时获得粗缩病抗性。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回交后代群体进行选择,提高了选择效率,目前已获得郑58、昌7-2、LX9801等BC5F3纯合抗病材料和BC6F2材料。2.通过前景选择,亲本及纯合抗、感病BC3F3群体在山东泰安、济宁、枣庄和河南开封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并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抗病亲本的粗缩病抗性较好,D129、郑58、昌7-2、LX9801等自交系均表现不同程度发病;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得到的带有纯合抗病基因qMrdd1的BC3F3群体植株,其病情指数比不带抗病基因的群体植株降低5-54.8%。3.选取平均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50个SSR标记对4棵D129 BC3F2植株、6棵D129 BC4F1植株和4棵D129 BC5F1植株进行全基因组背景扫描,计算背景回复率。理论上通过三代回交、四代回交、五代回交植株的平均背景回复率分别为93.75%、96.88%、98.44%,而上述三个群体背景回复率平均值分别为87.17%、88.75%、96.75%,均低于理论值,可能是由于每个回交群体种植的株数较少,选择植株的范围有限,导致入选植株连锁累赘程度较严重,保留了较多供体染色体上的缀余片段。4.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抗病系NT411(供体亲本)和感病系NT409(轮回亲本)回交多代的后代群体中,选出7个含有抗性基因的杂合单株自交得到分离群体B1、B2、B3、B4、B5、B6、B7。利用这7个分离群体和两对抗感病近等基因系(R1、S1和R2、S2)与玉米自交系A7110、Q319、CT03、昌7-2、43684、43684、43946组配的13组杂交种,在玉米植株整个生育期内无粗缩病病毒接种的条件下,进行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7个分离群体中各基因型植株以及13组杂交种在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差异不显著。经分析,qMrdd1基因对受体自交系的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不表现负遗传效应,可以用于改良感病玉米自交系。
其他文献
本文对大豆Q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检测应用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采用间接ELISA法对所得杂交瘤进行阳性筛选,通过13次亚克隆得到了分泌抗不同Q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6株。经鉴定
目的: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各种非生物胁迫,其中西北内陆地区尤以干旱最为严重。本实验旨在研究土壤干旱对大麦幼苗期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根鞘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在禾谷类作物中基因组最小,且易于体外操作与分化等优点,因此被确定为禾谷类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
给煤机是燃料输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发电厂的正常运行.重视它的检修与故障处理时非常重要的.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及其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表现的相关性,可为强优组合筛选和优势预测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7个甘蓝型油菜亲本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检测,并对2个主要骨干不育系与不同亲本的杂交组合进行了主要田间性状表现和优势调查,进一步分析了亲本间的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及相关性。主要结果是:1.甘蓝型油菜遗
本试验以转Bt基因抗虫棉新棉33B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在三个不同处理(处理1为大粒饱满的种子;处理2为大粒不饱满的种子;处理3为小粒饱满的种子。)下叶、铃系统的特征,旨在探明种子粒度对棉花不同生育时期主要器官生长与生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对“铃—叶系统”协调性的影响,为棉花生产上种子质量的评价与选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种子的大小不影响发芽率,但体积小的种子比体积大的种子萌动快;饱
不良环境(如低温、高温、干旱、盐渍等)作用于植物,将会引起植物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代谢反应,表现为代谢和生长的可逆性抑制,严重时甚至引起不可逆伤害,导致整个植株死亡。各种
在近等基因背景下研究了若干玉米籽粒性状基因的功能,部分基因间的互作以及有色玉米与无色玉米在营养成分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在乳熟期,wx,su,sh基因能不同程度地降低
以Mo17为代表的Lancaster类群具有配合力高、品质优良、抗性好、适应性广、遗传基础丰富等特点,在我国玉米育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试验对该类群材料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配合力分析及遗传特性研究。本试验选用Lancaster类群代表自交系及其改良系做被测系,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三大类群为骨干系。采用2套增广NCⅡ设计,对穗重、穗粒重等产量性状,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
籽粒容重是国际上对玉米品种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标准,为了提高我国出口玉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培育籽粒容重较高的玉米品种是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是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