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豆间作下品种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vea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优良的饲料、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的粮食作物,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进行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玉米大豆的需求,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本研究以两个玉米品种郑单958、苏玉29与大豆品种南农99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豆间作下不同玉米品种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生长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长江下游地区玉/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两年田间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玉/豆间作条件下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宽窄行单作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则显著高于宽窄行单作,光合速率显著提高;间作后穗位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在较长生育期内保持较高数值,硝酸还原酶活性(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及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均高于宽窄行单作,叶片中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在生育前期较高而后期较低,而茎、鞘器官中对应糖含量则在前期较高而成熟期趋于一致。两种间作方式比较,玉米行距较宽模式的各生育期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NR、GS活性及蛋白质含量比窄间距模式高,其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蔗糖在较长生育期内叶表现出较高含量,进而导致最终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虽然间作模式玉米产量与常规种植玉米产量相当,但最终产值提高,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玉/豆间作应采取较宽的玉米窄行距。2不同玉米品种间作大豆对玉米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玉米间作处理(J)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宽窄行单作(F)处理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显著高于F处理;J处理穗位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在较长生育期内具有较高数值,叶片中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在生育前期表现略高而后期含量较低,NR、GS活性及蛋白质含量均高于F处理,而植株茎、鞘器官中对应糖含量则表现在前期较高而成熟期趋于一致。进行品种间比较发现,与郑单958相较,苏玉29品种在同种处理下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值、光合速率、NR、GS活性以及蛋白质含量较高;可溶性糖、蔗糖含量略高但差异不显著。这可解释苏玉29品种最终产量较高的现象。另外,苏玉29品种与南农996大豆品种的间作大豆产量较郑单品种的间作大豆较高,最终产值较高。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科学和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游戏式学习油然而生.将游戏式学习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相结合,不仅需要了解游戏式学习的特征和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在CALL环
为了及时提供产量信息,研究生产情况,收前测产是农业生产、科研的一项必要手段。测产方法有生产单位的经验目测,农业部门的穗粒结构测产,其它有关部门的抽样实打等等。不同
在钢琴教学中,应该强调演奏的歌唱性及感情表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和表达音乐的愿望,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美以及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只有强调情感表达,重视培养学
如何把改革的报道由结论式变成进行式,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地反映改革现状,这对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1987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载体的构建与转化都需要用到选择标记基因,目前最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Ⅱ),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和草甘膦抗性基因(bar)
试验于 2003—2004 年在安徽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农场大田进行。研究了氮肥对小黑麦(中饲 237)—皖草 2 号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水平和施氮方式显著影响中饲 237 和皖草 2 号的草产量和籽粒产量,对其生理特性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1.氮肥对中饲 237 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饲 237 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在相同氮肥水平下,氮肥基、追并用比一次基施
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企业改革提供优质服务,是企业报当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企业报自身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企业报的新
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10 个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地区清水县进行了成株期混合小种鉴定,并测定了接种条锈菌后植株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对斯汤佩利的抗条锈遗传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不同抗病品种成株期病情消长动态的特点及抗病性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对于生产实践及理论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两年的成株期混合小种鉴定结果认为,斯汤佩利、里勃留拉和武都
试验于2002-2003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2003-2004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以里下河农科所新育成的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号、扬麦1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特性及播期、密度、施氮量、氮肥运筹比例和氮磷钾配比对之的调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呈“高-低-高”变化趋势,于花后21天达到谷值。籽粒发育灌浆成熟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