肟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健康难题,可引起各种类型肝脏疾病,包括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目前,用于抗HBV的核苷类药物普遍存在耐药性、副作用和停药反跳等问题,因此,研发新一代具有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毒副反应更少、无耐药性的抗HBV的药物依旧是全世界医药界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药物设计中肟基常被选为活性基团引入到化合物中。但是,关于这类化合物在抗病毒方面的活性研究却为数不多。系列具有C6-C3结构的苯丙素类肟酯化合物的抗HBV活性研究已有报道,且通过与人白细胞抗原A(HLA-A)蛋白(HLA-A*02:03,PDB ID:30X8)模拟对接,发现这类苯丙素类似物的肟基(-O-N=C)中的O均能与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作用,由此推测-O-N=C可能是对配体分子和受体蛋白结合起关键作用的药效基团。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药物的叠加原理,设计了 27个具有-O-N=C结构的乙酯-肟、2-呋喃甲酯-肟和酰胺-肟衍生物。利用MOE分子对接软件对所设计的系列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本文所设计的系列化合物与参与生物体抗HBV活动的人白细胞抗原A(HLA-A)蛋白有较强的结合作用,预测其具有潜在的抗HBV活性。尤其是酰胺取代的肟醚类化合物,与HLA-A蛋白间结合能最小,推测其抗HBV活性最好。以简单的P-苯(甲苯,苯甲醚,氯苯)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酯化或酰胺化以及肟化反应后合成得到27个具有-O-N=C结构的肟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GC-MS表征。以HepG2 2.2.15细胞为抗HBV载体,对合成得到的27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BV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化合物对HepG2 2.2.15细胞有较低的细胞毒性作用,部分化合物对HBeAg和HBsAg的分泌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筛选出了活性较好的三个化合物5c-2((E)-N-苯基-4-甲氧亚氨基-4-(4-氯苯基)丁酰胺)、5a-2((E)-N-苯基-4-甲氧亚氨基-4-对甲苯丁酰胺)、3c-3((E)-4-苄氧亚氨基-4-(4-氯苯基)丁酸乙酯)。另外对有明显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简单的构效关系分析,初步推测:酰胺取代的甲氧肟醚类化合物对HBeAg和HBsAg的分泌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与分子对接模拟预测化合物抗HBV活性的结果部分一致,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其他文献
一、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有效课堂实践策略探讨的提出在课堂教学有效性逐渐成为教学主流之际,广大教师亦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炽热之潮。英语课堂有
【摘 要】“意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数学意识又叫数学观念,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与人们在认识数学的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因为质疑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平台,营造课堂气氛,激发
通过对"校校通"工程及其基于的网络的详细分析,参照基准网络性能指标选取了适合测试"校校通"网络性能的测试工具,并通过具体的脚本测试完成对"校校通"工程中的学校节点的测试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素质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必须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很多家长并不是很重视习作对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学生1000名,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9.20%的大学生有中度以上的
研究了光子晶体作为谐振腔端面反射镜的应用.利用有效折射率法和2D PWE以及2D FDTD方法结合对构成谐振腔的两个端面反射镜进行了设计,得到左端面反射镜的最佳光子晶体晶格周
提出了一种支持应用类安全的操作系统安全结构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抽象出TCP/IP协议的各层应用类,并定义了各层应用类的安全属性赋值规则和访问控制规则,建立了一个操作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早期扩张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渐凸显。为进一步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速,
今年秋季学期是我校试行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学期。在新课改之初,自己对新课堂建设有过很狭隘的理解。总认为新课堂建设就是单纯的“课堂容量大”忽视了太多真正体现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