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权益理论问题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资源权益通常被认为是自然资源权属,即所谓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民法学者从物权法原理来研究自然资源权益,把它们称作准物权,进而研究自然资源权益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如何确定每种权益的内容等问题。但不论是自然资源权属还是准物权,都需要对如何处理好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关系做出回应,而这最根本的就是如何对自然资源权益进行制度安排。自然资源权益的行使存在外部性的问题,存在着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于是,对于自然资源权益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物权的角度出发,更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管理,而是需要进行产权和行政权的合理配置,发挥自然资源混合市场的作用。也唯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处理人类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有效地解决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自然资源权益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在混合市场运行机制中进行配置的自然资源产权、自然资源行政权的各种权益的总称。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自然资源的稀缺状况并明确制度安排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主导作用,分析现行自然资源立法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本文主题——自然资源权益制度。  第二部分为“自然资源权益概述”。本部分从自然资源的概念、特征与分类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角度出发,提出自然资源权益的概念,明确自然资源权益以物尽其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其设立、变动和存续坚持权益法定、公示公信、准入控制、受益者补偿、风险预防和自然资源保存恢复原则。继而画出了自然资源权益的基本轮廓,为后文的阐释作了理论铺垫。  第三部分为“自然资源权益的多视角分析”。本部分主要是运用多视角的方法对自然资源权益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权利(权力)范畴和利益范畴的阐释,增进对自然资源权益的理解。在介绍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庇古理论及市场规制理论关于对自然资源权益制度安排的启示后,选择并运用自然资源混合市场运行机制理论对自然资源权益配置进行分析,明确了自然资源权益需要解决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市场的问题,即需要规范公权市场和交易产权市场。接着从法律的视角阐释自然资源权益的性质、类型、客体、内容、变动和效力,确立了自然资权益法律内涵。  第四部分为“自然资源权益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部分是对自然资源权益理论的延伸,自然资源权益对于建立综合性自然资源法、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部分为“自然资源权益的现有类型简评”。通过应用自然资源权益理论对我国现有各种自然资源权益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其缺陷和立法趋势进行展望。  第六部分为结论。
其他文献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以及其外部特性的综合展现,是一个城市的整体特点、风格个性的凸显。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个命题似乎是对本职工作的阐述。然而,这是个非常值得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当今的社会,由于人类的欲念:攀比,虚荣,物质以及一劳永逸的思想等等,已经让最初的那一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广大文艺家用各种文艺形式,以重要战役战斗、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主体,创作了一批经典长征作品。油画艺术家精心设计了“遵义会议”“飞夺泸定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带动工业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在当前工业园区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其中非常好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园
本文中我们首先对无约束条件时的有限时间区间上时变系统线性二次型(FHLQ)问题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了问题属于每一类的充分必要条件(定理2).其次证明了对于HLLQ问题其下确界有限与其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不动产物权变动需要公示,经过不同法域长久的实践选择,登记被证明是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最好的方法。发源于欧洲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对于不动产的确认及交易安全秩序的维系扮演着不
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咸阳监察分局(以下简称“咸阳分局”)是一个有着17名工作人员的集体,负责咸阳、宝鸡、安康、汉中、商洛5个地市的煤矿安全监察工作,辖区有116处矿井.咸阳
预算在多种意义上被使用。在静态意义上,预算是指根据法定程序编制、审查和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在动态意义上,预算是一个根据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年度财政收
【摘 要】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培养人的个性既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及时代进步的客观需要。个性的培养首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因材施教;其次,利用活动和交往去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再次,应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学业评价方式;最后,发挥教师优良个性素质的教育和影响力。  【关键词】 中学生 个性 培养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