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不断深入,国际货币一体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最优货币区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关于货币合作的理论。自1961年蒙代尔提出以来,最优货币区理论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内容不断丰富。按照时间发展和经济运行环境的变迁,它可以被划分为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两部分。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它集中讨论了具备什么样经济条件的区域才有可能组成最优货币区,其中最重要的是产生了几个核心的单一判定标准:要素流动性、产品多样化程度、对外开放度、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通货膨胀率、工资价格弹性、政策一体化程度、对称性冲击标准,之后的复合标准和非量化的成本收益分析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特别是单一标准)奠定了整个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基础。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带有明显的凯恩斯主义色彩,当前提假设不同或是放松时,都会使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标准产生交叉替代、因果相继甚至是矛盾冲突,有些标准还被质疑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从80年代开始,产生了现代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传统理论相比,其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它是在实践的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其成长与欧洲货币一体化同步。现代最优货币区理论主要包括对单一标准的数量实证研究、综合的成本收益分析、一般均衡分析、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观点、内生性理论、正外溢性理论或网络外部性收益理论、“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观点等等。本文在对整个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一番梳理后,对各个阶段以及整体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总结出各理论标准和体系的缺陷与不足,发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将来最优货币区理论仍需解决的问题。最优货币区理论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指导了货币一体化的实践,特别是欧元的启动,引起了世界其他区域的货币合作分析热潮,对东亚货币合作可能性的讨论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东亚是否是一个最优货币区展开了全面的分析,构建了包括基本标准、参考标准、综合标准在内的单一标准体系,并将东亚区与欧元区做了对比的综合成本收益分析,阐述了内生性机理,“锚”货币的缺失问题。经过分析后,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东亚特别是亚区域①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指标与欧元区基本接近,如果欧元区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话,那么东亚(至少是亚区域),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货币合作的条件。由于东亚特殊的经济政治结构,最优货币区路径的选择不能等同于“欧元模式”和“美元化模式”,应该选择一条逐步推进的、多重货币联盟的亚区域货币合作模式——“东亚模式”。这条路径的选择要分阶段逐步进行,即先实现亚区域内部的货币合作,再以亚区域之间的交叉的区域即“成长三角”来推进局部的货币融合,最终在条件成熟时实现亚区域间的货币合作,实现单一货币在东亚的流通。最后提出了中国的东亚货币合作战略,即推进人民币在“大中华经济圈”的单一流通;加强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