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略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战略选择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社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紧密。交流频次和广度的增加提升了文化的联动性,同时也加深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文化作为国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工具,其影响力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随着建构主义的兴起,战略文化走进了国际关系研究范畴,成为学界分析理解国际问题的一个途径。战略文化是从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渗透在国家政治行为中,作为一种自变量塑造了国家认同和战略偏好,影响着国家对外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解析与掌握一国策略取向的重要视角。日本地处东亚边缘地带,四周临海的地理环境使海洋之于日本有着双重意义,其既是国家对外防御的天然屏障,也是与外界沟通联系的通道,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中国与日本同属亚太地区,隔海相望的地理环境使双方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文化,两国既相互依赖又在诸多领域存有竞争。合作与对抗并存是中日关系的特点。作为一个重视传统文化且在其规范下发展的国家,文化和战略文化牵引着日本对外战略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为了更全面的把握日本战略走向和对外政策,理解战略文化在国家对外战略选择中发挥的作用,本文着重研究日本战略文化的总体框架、逻辑和依据,从日本战略文化的角度分析日本对外战略选择背后的文化动因,了解和把握日本对外战略的发展脉络及其未来走向。由于国际体系的变革和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战略”和“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不断扩展外延,上升到国家层面后,战略文化在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认为战略文化是一种战略指导思维模式,受不同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国家的战略文化各具特点,影响着国家对外战略的方向和目标选择。通过科林·格雷的战略文化分析框架可知,日本的地缘环境、社会文化和政治文化三方面影响着日本战略文化的形成。岛国的局限性使日本人有着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对外依赖性,当岛国的现实和日本人敏感、脆弱的心理相结合,日本逐步形成了扩张性战略选择。神道、家元文化、「甘え」文化(一种心理行为)作为日本社会的传统文化,形成于日本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日本纵向的集团社会结构,使其具有崇拜性、等级性和依赖性。天皇制和武士文化在日本社会和政治文化的重要地位,具有决定性和连续性,引导并推动着日本战略文化的发展。当这些持续性、共性的因素相互作用时,构成了日本战略文化的主要内容。1、危机意识。主要来源于日本自身环境缺陷和外部压力,对危机过分敏感的心理使日本人产生了“自卫”与“侵略”战略思维。2、集体主义观念。从古代社会生产活动中逐步发展而来的社会集团结构具有两面性。集团结构下的依赖感与责任感使日本人具有团结意识的同时,也使日本人缺乏自我认知和判断,容易产生政治上的盲从进而导致政治偏差。3、等级秩序观念。以家为起点的日本社会受家元制度的影响形成了纵式社会结构,约束着日本人的思想行为和对外界的看法。权力不平衡导致了日本人的上下意识和内外意识形成了等级秩序观念。在国际政治领域,等级秩序观念体现在对国家位置意识和大国地位的追求,影响着日本对外战略选择。4、实用主义思维。在日本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中,生存的危机意识、功利性等因素造就了日本人依附强权的实用主义思维。5、对外扩张意识。扩张意识是日本原生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不断“社会化”的产物,作为日本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为了更好的理解战略文化在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与意义,本文以明治维新起点,以不同时期的对外战略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探讨战略文化在对外战略中的具体体现。
其他文献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是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于2021年4月启动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已打造270多个易复制、
期刊
本文重点关注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振兴,包括传统村落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恢复与重构、传统村落旅游社区参与、传统村落旅游文化运营管理等科学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和科学的调研方法,了解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资源,找到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瓶颈所在,从而透彻研究传统村落发展节庆文化,助力于传统村落走科学旅游发展之路,推进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
煤矿企业正在经历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巨大发展变革,煤矿生产在智能化开采、掘进、智能装备、机器人巡检和一体化智能综合管控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矿井在用的网络普遍实现4G信号全覆盖,但是煤矿智能化建设对矿井数据传输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建设带宽更大、延时更低、连接更广的网络传输通道。大柳塔煤矿以先进性、经济性、合规性、统一性、兼容性为原则全面推广矿井5G网络建设,构建网络无缝对接、“专网+公
<正>(1)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2020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为我国煤炭工业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工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期刊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涉农贷款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金融科技对不同地区金融需求满足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在整体上能够提高金融需求满足度,其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呈现差异,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科技财政投入和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金融科技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效果越好,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受到金融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
为提高矿井工程的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水平,以石圪台煤矿为例,针对矿井智能化建设模式与管理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立薄煤层等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矿井智能化建设措施,利用巡检机器人、惯导机器人、三维扫描机器人在工作面上进行采煤机械及支架的自动控制;引进ZDY4500LFK煤矿用履带式全液压坑道钻机进行探放水工作,使用机械手臂代替人力上钻杆,实现了钻进系统和钻杆装卸系统独立,提高了矿井作业水平和施工效率
企业绿色创新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这种影响主要源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金融使用深度,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现有研究对评估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从方法的视角展开的,忽视评估在范围上的进展。由于事实与价值统一于现实的人的实践,人的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下展开的,并具有相应的后果。因此,需要从结构、过程与后果相统一的实践角度探索评估的范围,以及进一步发展评估的框架。
关注公法上无因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公共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且还可以提升公法学的理论品质,进而为我国行政法总则的科学立法提供知识。所谓公法上无因管理,是指未受公法委任、并无公法义务,而为他人管理公法事务。公法上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可以概括为三项内容,即管理他人的公法事务、无公法管理义务与为他人管理公法事务。正当化功能与衡平功能是公法上无因管理的主要功能。公法上无因管理与职权法定和法律保留并不矛盾。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