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互助——豫东一个村落的个案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以豫东孔村为个案进行的村民互助实地研究。互助行为是发生在特定范围内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的自发性交换行为。它在中国农村是极其常见的,而对其所做的本土化社会学研究却很少。在社会变迁的视野下,以村落为单位研究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互助,无论对于构建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安全网,还是对于开拓本土社会学研究的新渠道,都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从孔村村里村外的社会关系和村民的交往空间出发,对互助圈、互助类型、互助功能以及互助背后的潜规则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发现:(1)村民互助决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其背后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互助行为和互助过程本身;(2)村民互助是发生在特定社会交往圈内的行为。村民的社会圈因情境的不同而包容不同的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年轻村民的互助圈逐渐具有交往性特征,不再局限于先赋性互助圈内;(3)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不同场合的村民互助有了较大改变,无论是仪式性场合中的互助还是非仪式性场合中的互助都渗入了村民理性的计算;(4)本土情景下,中国人行动逻辑中的人情、面子、社会地位、人缘等形成了村民互助背后的潜规则,在同质性较强的村庄内,这种潜规则能够起到束缚甚至惩罚作用;(5)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礼治秩序逐渐解体,村民生活半径不断扩大,村民互助已经不再以血缘、姻缘、地缘等特殊社会关系作为人际信任的基础,村民们试图通过契约这种普遍性规则来构建新的互助秩序。 在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传统互助模式如何走向现代化,在农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中发挥有效作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和谐。政府有责任为民间互助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建立适宜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其他文献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是中国社会二元体制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群体,她们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做出了某些牺牲。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常年生活
玉米育种家在确定育种目标时,选育自交系考虑的特征和特性首要的是配合力,组配杂交种考虑的是产量、品质、根强、抗病性以及制种产量等,但在田间目测评价主要依据是形态指标
现今,瘦身现象普遍,韩流整形文化风行,当代科技医学技术取得进步,加之成熟的身体产业运作,人们追求美的愿望越发强烈,前赴后继的女性加入到减肥整形的行列之中。身体被人们视为艺术
本文运用再生产理论,从家庭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以及户籍制这几个角度,揭示了农民工身份代际传递的过程。户籍制演变为身份制,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广大进城农民拥有“农民工”
学位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被解放
“银发时代”的到来,宣告了“人口红利”的结束,引发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村老年贫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凸显了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问题性”意义,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
公共产品是居民生存的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研究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不仅能够丰富公共产品供给理论,而且对于促进甘肃民族地区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