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载高精度GNSS/INS组合导航关键技术及重力误差机理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ao198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舰船等水面运载体的核心导航设备,基于激光陀螺的高精度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可充分发挥惯导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各自的优势,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采样率和长航时位置、速度和姿态测量。随着舰船搭载武器装备种类的不断增多、性能的不断提升,对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以海上高精度导航测绘为需求牵引,将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与高精度激光陀螺捷联惯导组合导航,深入分析了重力扰动的影响机理,旨在实现系统测量精度的进一步提高。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PPP/INS组合导航理论建模与测量精度分析。针对远海船载作业环境基站架设,差分定位方式使用受限,论文提出利用PPP技术与高精度惯导组合。首先,对PPP技术中观测量误差精密改正、滤波模型构建等进行了阐述。而后,分别介绍了PPP/INS松组合和紧组合工作原理,构建了n系下组合导航滤波模型。最后,开展了静态半实物仿真和海上实船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SPP,将PPP方式与高精度惯导组合,可显著提高系统位置测量精度,略微提高姿态测量精度。当卫星观测条件良好、且使用同一GNSS定位方式时,由于观测信息同源,GNSS/INS松组合和紧组合测量精度相当。(2)提出了将PPP方式用于船载GNSS/INS组合垂线偏差测量。阐述了课题组提出的垂线偏差测量“姿态观测法”的基本原理,将PPP方式与高精度惯导组合,用于系统高精度姿态求解。设计了相应仿真实验,以水平姿态对垂线偏差的跟踪误差为评价指标,验证了PPP相比于SPP方式在垂线偏差测量上的优势。最后,结合海上实测数据,进行了PPP/INS组合导航垂线偏差测量研究,并开展了精度验证。精度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SPP,PPP方式可提高垂线偏差测量精度。(3)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误差分析与建模。简要介绍了激光陀螺捷联惯导工作原理,阐述了各误差源产生机理及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惯导系统级标定研究,仿真和内场实验结果表明,惯性器件误差参数可被精确标定,揭示了重力扰动将成为制约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精度提升的关键因素。(4)常规GNSS/INS组合导航误差建模时重力异常对系统位置估计的影响分析及其模型优化。对于松组合,从惯导误差传播方程和Kalman滤波出发,定性分析了重力异常对组合系统位置估计的影响。设计了相应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常规组合导航误差建模方式下,航迹上剧烈变化的重力异常可导致高精度组合导航系统高度估计误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重力异常补偿、重力异常建模以及迭代Q参数调整等方法对常规松组合误差模型进行优化,并通过仿真和海上实船实验验证了各模型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对于紧组合,推导了常规GNSS/INS紧组合误差建模方式下系统位置校正量的解析表达式,并进行了定性分析。设计了相应静态半实物仿真实验,证明了在常规紧组合误差建模方式下,航迹上剧烈变化的重力异常可导致高精度GNSS/INS紧组合水平位置和高度估计误差。采用重力异常补偿、重力异常建模以及迭代Q参数调整等方式优化了常规紧组合模型,通过海上实船实验验证了各紧组合模型优化方法的有效性。(5)深入分析了垂线偏差对高精度GNSS/INS组合导航姿态估计的影响。论文从惯导速度误差传播方程出发,推导了垂线偏差导致的系统水平姿态估计误差的解析表达式。进一步,结合惯导姿态误差传播方程和Kalman滤波基本理论,得到了垂线偏差导致的航向估计误差的解析表达式。设计了相应仿真实验,证明了垂线偏差对GNSS/INS组合导航姿态估计的影响。开展了海上实船验证实验,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进一步验证。(6)深入分析了大俯仰机动下重力异常对高精度GNSS/INS组合导航姿态估计的影响。在垂线偏差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推导了惯导绕X轴和绕Y轴俯仰机动时重力异常导致的系统姿态估计误差解析表达式。设计了相应仿真实验,验证了大俯仰机动下重力对系统姿态估计的影响。开展了内场静态实验,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重力异常可导致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估计误差。
其他文献
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用户对导航和位置服务精度的更高需求,利用低轨卫星开展实时高精度导航增强已成为下一步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在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卫星网络,还是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的低轨增强网络,保证导航信息的高效传输是实现其功能
复杂多变的频谱环境与日益减少的可用频谱资源使无人系统实现可靠高效的通信与组网变得尤为困难,而利用授权频段中的“频谱空洞”(即暂时未被授权用户使用的空闲频段)进行动态频谱接入的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技术为解决这一困难提供了思路。基于CR的无人节点能够将受到影响或干扰的通信“搬移”到通过频谱感知获得的空闲频段上,从而缓解频谱环境动态变化的影响。然而如何协调各无人节点对空闲频段的接
特定辐射源识别是一种利用接收信号中蕴含的无意调制信息来识别其所属辐射源个体的技术。由于信号的无意调制信息(也被称作辐射源的指纹特征)具备唯一标识性,使得特定辐射源识别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基于人工预定义指纹特征的特定辐射源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时却存在系统开发效率低、系统有效性无法保证等难以克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当前无法建立关于辐射源指纹特征统一、精确的数学模型,使得传统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也不断增长,如何对城市三维模型进行获取、如何对城区进行有效的形变监测,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Terra SAR-X、COSMO-Sky Med为代表的新一代SAR卫星的发射,SAR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也不断拓展。新一代SAR卫
特定辐射源识别旨在依据由目标辐射源所载发射机的硬件差异所产生的并以无意调制形式寄生在其发射信号上的指纹特征,来实现对目标辐射源的精准识别。作为电子侦察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它能在战前和战时为我方提供宝贵情报,以便我方及时洞悉敌方动态和意图,进而达到知己知彼、克敌制胜的战争目的。随着战争形态逐渐从信息战演变成智能战,特定辐射源识别朝智能化方向发展也将是大势所趋。尽管深度学习为特定辐射源识别的智能化发展
移动通信和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宽带高速数据传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毫米波MIMO成为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重要技术途径。考虑到一些特殊的需求和应用场景,比如对偏远地区的覆盖,构建应急通信系统,特别是军事宽带战术互联网,基于空中移动平台的毫米波MIMO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关注的热点是基于空中平台和毫米波MIMO技术实现区域骨干通信网络。本文主要围绕这一应用背景,针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开展
圆周合成孔径雷达(Circul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CSAR)是一种特殊模式的合成孔径雷达(SAR),CSAR通过平台做圆周运动实现合成孔径,具有全方位角观测、波长级高分辨以及三维成像的能力。CSAR可以实现对观测区域的长时间侦察,尤其是对重点区域的地面动目标而言,利用CSAR可以实现地面动目标长时间跟踪,获得其运动轨迹信息。具有上述地面动目标指示(Ground
高精度时间服务是国家综合PNT(Positioning,Navigation,Timing)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军事、移动通信、天文观测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基于光纤链路和基于激光链路的时间同步方法可以满足用户亚纳秒级的同步需求,但设备使用成本较高,动态灵活性受限。本文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授时的方式,
随着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用户对测量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许多复杂环境中,多径误差和通道非理想特性造成的误差已成为导航系统的主要测量误差源。论文以提升复杂环境下的多径误差抑制性能和通道误差抑制性能为目标,研究了具有相邻载频的两个信号的联合接收技术和多子带信号处理技术。现将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总结如下:1)针对单信号多径抑制性能受限于信号体制的问题,结合北斗系统B1C和B1I的信号特点,研究了非
现代战场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电子战中对抗的双方都希望自己的雷达在能够有效探测对方雷达目标的同时,降低对方雷达侦察和截获自己的概率,来占据战争的主动权并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因此,低截获概率(LPI)雷达信号已经广泛应用在现代雷达体制当中。在时频域而言,LPI雷达信号具有大时宽带宽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降低雷达信号的峰值发射功率,甚至淹没在噪声中,这对侦察接收机的接收带宽和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