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素抗骨肉瘤血管生成及其拟态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骨肉瘤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60%以上患者手术时已有微小远处转移灶,即使临床采用截肢等扩大性手术,仍有90%患者术后5年内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新辅助化疗方法的应用虽然使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70-80%。但此法存在较大毒副作用及多药耐药性。因此,寻找作用强、毒性低的抗骨肉瘤药物成为目前骨肉瘤主要研究热点之一。骨肉瘤是典型的富血管恶性肿瘤,并且有研究证实骨肉瘤内存在VM。因此,抗骨肉瘤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M)为提高其综合治疗效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前期研究表明,蜂毒素在体外可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但对蜂毒素抗骨肉瘤血管生成、VM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以成骨肉瘤UMR-106细胞、ECV304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和裸鼠胫骨原位骨肉瘤模型为研究对象,从体内和体外两方面研究蜂毒素抗骨肉瘤血管生成、VM的作用和机制。 二、目的: 本课题拟采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观察蜂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的影响,观察蜂毒素体外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VM的影响;通过裸鼠胫骨移植瘤模型研究蜂毒素抑制骨肉瘤血管生成和VM的机理,重点阐明抑制血管生成、VM与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相关性;评估蜂毒素体内抗骨肉瘤作用和毒副作用,为蜂毒素临床治疗骨肉瘤提供实验依据。 三、方法: 第一部分:蜂毒素体外抗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M)的实验研究 1.蜂毒素体外抗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蜂毒素(分本底对照、空白对照组及0.5、1.0、2.0、4.0、8.0、16.0μg/ml共8组)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运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及细胞三维培养实验,研究蜂毒素(分空白对照组、2.0、4.0、8.0μg/ml共4组)对ECV304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蜂毒素对ECV304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2.蜂毒素体外抗骨肉瘤VM的实验研究:MTT法检测蜂毒素对骨肉瘤UMR-106细胞增殖的影响;骨肉瘤细胞三维培养实验观察蜂毒素对UMR-106细胞VM形成的影响。 第二部分:蜂毒素对荷成骨肉瘤裸鼠的治疗作用和毒副反应。 建立裸鼠荷SD大鼠成骨肉瘤胫骨原位移植动物模型,肿瘤直径长至0.5cm左右,随机分5组:生理盐水组、蜂毒素低剂量组(160μg/kg/d)、蜂毒素中剂量组(320μg/kg/d)、蜂毒素高剂量组(1600μg/kg/d)、顺铂组(2mg/kg),给药10天。给药结束次日处死裸鼠。裸鼠处死前,摘取眼球取血,测血常规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处死后测量移植瘤长径、短径并称瘤重,计算体积抑瘤率和重量抑瘤率。取一根完整股骨检测骨髓有核细胞数目。取肿瘤、心、肝、脾、肺、肾分别用甲醛或戊二醛固定,石蜡标本和电镜标本制作后,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 第三部分:蜂毒素抑制骨肉瘤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及VM的机理研究。 骨肉瘤裸鼠模型同上,随机分3组:生理盐水组、蜂毒素组(320ug/kg)、顺铂组(2mg/kg),给药10天。处死后通过采用免疫组化因子,Western Blot检测、图象分析定量方法,原位末端标记技术等方法,检测蜂毒素对裸鼠骨肉瘤血管生成和VM相关的VEGF、bFGF、TGF-β1、HIF-1a、COX-2、MMP-2等相关因子的表达,检测蜂毒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指数,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着重阐明蜂毒素抑制血管生成、抑制VM的机理及其与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相关关系。 四、结果: 第一部分: 1.蜂毒素体外抗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MTT结果显示,蜂毒素对ECV304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关系;划痕闭合实验结果显示,蜂毒素各组划痕损伤区发生迁移的细胞数目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迁移细胞数目逐渐减少:Transwel小室趋化实验结果显示,蜂毒素在2μg/ml~8μg/ml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ECV304细胞迁移数目明显减少,迁移抑制率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随着蜂毒素浓度的升高,S期ECV304细胞比率逐渐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0/G1期细胞比率减小,蜂毒素可诱导ECV304细胞凋亡,呈现浓度依赖性;小管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蜂毒素各组形成管状结构数目和小管间距离加大,管状结构不完整,管状结构面积和周长减小(P<0.01)。 2.蜂毒素体外抗骨肉瘤VM的实验研究:MTT结果显示,蜂毒素对UMR-106骨肉瘤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也具有浓度依赖关系;管状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蜂毒素2.0μg/ml组,UMR-106细胞仅能够形成条梭状和长条形,但不能形成VM;蜂毒素4.0、8.0μg/ml组,UMR-106细胞不能形成长条形和梭形,细胞很难向凝胶内层延伸,悬浮细胞及细胞碎片增多。 第二部分:结果显示,蜂毒素中、高剂量组肿瘤体积及重量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蜂毒素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蜂毒素中、高剂量组血清AKP浓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光镜和电镜下见蜂毒素组瘤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而生理盐水组却未见明显坏死。蜂毒素各组裸鼠外周血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未见明显改变。高剂量蜂毒素组肾脏可见肾小管间质血管扩张充血,肾细胞间隙炎性细胞聚集,其他各组肝、心、脾、肺、肾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第三部分: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蜂毒素组微血管密度、血管拟态密度、PCNA、VEGF、bFGF、TGF-β1、COX-2、HIF-1a和MMP-2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TUNEL法检测骨肉瘤内细胞凋亡结果显示,蜂毒素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蜂毒素组VEGF、HIF-1a和MMP-2蛋白条带灰度值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 五、结论: 1.蜂毒素体外可抑制人脐静脉ECV304细胞的增殖、迁移、管状结构形成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和干扰细胞周期的正常移行有关。蜂毒素体外可抑制UMR-106成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拉长变形和管状结构形成能力。 2.蜂毒素对UMR-106成骨肉瘤细胞裸鼠胫骨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骨肉瘤组织内细胞增殖,诱导其调亡和坏死,降低裸鼠血清AKP水平。并且对骨髓、心、肝、肺及肾等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 3.蜂毒素体内能够降低UMR-106成骨肉瘤细胞裸鼠胫骨移植瘤的血管生成和血管生成拟态密度,并且骨肉瘤血管生成、VM密度与骨肉瘤细胞凋亡呈负相关,与细胞增殖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小剂量蜂毒素抑制骨肉瘤生长的机制之一。 4.蜂毒素对HIF-1a和MMP-2的影响是其抑制血管生成、VM的基础;对VEGF、bFGF、TGF-β1的影响是抑制血管生成的主要因素;COX-2是蜂毒素抑制血管生成、VM的中间环节。在这些调控因子之间,HIF-1a和MMP-2充当着重要角色。
其他文献
以60年代中期的双辊破碎机WMG为例,介绍了制造参数,以80年代末期的双辊破碎机MMD为例,介绍了新型机的应用原理,并展望了发展趋势。 Taking the double roll crusher WMG in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目的:1、观察肾复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临床疗效;2、探讨肾复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方法:病例来源于瑞康医院门诊扣病房,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采
目的:探讨益母草生物碱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动物造模后第3日按随机数字法将存活大鼠分为
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准光子晶体光纤,其包层由呈准八重周期分布的空气孔构成,其中靠近芯区的两层小宅气孔的直径一致,第三层以外的大空气孔直径一致.采用带有良匹配层(APML)吸收
目的:①评价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定量表(FACT-Hep)用于中国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的效果;②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方法:①引进肝胆肿瘤治疗功
在新时期,高中班主任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人,离不开教师的亲和力,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亲和力产生的基础和培养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很多中考理科成绩很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理科成绩下滑明显,尤其是物理成绩.学生们大呼物理难学,初中时学物理的轻松劲消失的无影无踪,成绩的落差太大降低了他们学好物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教学应运而生,网络为师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师生互动方式,使教学现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现有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推导 ,得出了进入温室内太阳净辐射量的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可以为温室结构设计及能量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Based on the existing th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