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米切尔《道德经》英译本读者接受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ke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史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原文和其译文的关系。因此,关于“忠实”、“直译与意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讨论吸引了更多的眼睛,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然而,读者虽然作为翻译的最终产品(译作)的消费者,长久以来却遭到忽视。然而译文读者对于翻译的主要任务——跨文化交际的实现非常重要,所以本文作者决定研究读者对于译作的接受问题,这对于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效果也很有意义。作为“中国思想中最受欢迎,翻译次数最多的著作”(摩斯,2001:9),《道德经》仅英译本就超过四十个,对于读者接受的研究来说,它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为什么又要以斯蒂芬·米切尔的译文为例呢?因为它发行量很大,并且作者收集到了176篇关于该译文的读者评论。这些评论对于研究读者接受问题十分珍贵。本篇论文融合了接受美学和传播学中受众分析的理论。姚斯和伊瑟尔是接受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理论对于读者接受的研究十分有益。姚斯的“审美愉悦”理论也在本文中用来解释读者的动机。然而,接受美学原属于文艺理论,用于对读者和文本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使其适应翻译研究的需要,作者提出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应该包含对文本的接受和对翻译的接受。对文本的接受是读者把译文作为文本的接受,主要包括文本的主题、写作技巧、风格及文本思想等;对翻译的接受指读者对文本作为译作的接受,主要包括译作的质量、译者的资格、翻译中的变形及误译等。这样,接受美学就可以服务于翻译研究了。本文中传播学的受众分析理论被用来分析读者的类型、动机及选择。通过对176个读者评论的分析,作者在第二章中将米切尔《道德经》译本的读者分成了相互对立或不同的四组:熟悉原著的读者和不熟悉原著的读者,态度认真的读者与注重实用的读者,封闭型的读者与开放型的读者,以及作者拥有的读者、译者拥有的读者和其二者共同拥有的读者。这些分类可以综合性地描述读者的接受。本文的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中作者首先简要梳理了论文的两个基本理论,而后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1)接受美学、传播学的受众分析和在翻译史上有代表性的关于读者接受的观点;2)《道德经》的翻译及其研究历史;3)米切尔的《道德经》翻译。第二章中作者集中研究米切尔译本的外部接受,即对米切尔译本作为译作的接受。176篇读者评论成为了本章乃至本文的一个中心。这些评论包括读者对于译者的译者资格、翻译态度、写作技巧与天赋、翻译策略及观点、译作质量等。通过对这些评论的分析,作者对读者类型和阅读动机进行了分类,相应地对于读者在阅读米切尔译文中的接受和选择进行了分析。在第三章中,作者研究了读者对米切尔译文的内部接受,即对米切尔译文作为文本——作为文学读本和启智读本的接受,旨在研究米切尔译文流行的原因。通过对米切尔《道德经》译文及其176篇读者评论的研究,作者得出了以下结论:译作的接受应从两方面考察--译文中保存原文信息的质和量以及译作的流行性;学者的直译译文和流行的意译译文在提高《道德经》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读者在阅读中有不同的动机和需要,因此《道德经》有多个译本是合理的;随着不同文化间交流的增加,异化翻译有增加的趋向。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实例,分析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效率不高的原因,并对提高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阐释了“图书”一词古代词义的演变,并采用计量语言学等方法对“图书”一词的主要应用领域及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图书”一词的产生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目前可以确证的是它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期刊
医药领域实验性和理论性的研究论文,选题严谨,论点明确,数据准确可靠,表格设计合理。要求实验方法具有可行性、稳定性、可鉴性。
期刊
由于政府的缘故而产生的环境外部性的非内部化是普遍可观察的事实。本文讨论了它的两种重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体
语言水平和学科专业经常被看作影响语言学习者选择语言学习策略的两个主要因素。但是,实证研究表明这两个因素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