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诏令文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诏令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以帝王名义向臣民下达命令的公牍文书。其中,有的为帝王所亲拟,也有的为专门机构所代拟,还有一些特殊历史时期,则可能为幕后秉政者所擅拟,并以皇帝的名义下发。然而,不论诏令的拟写者为何,也不论其是否体现的是皇帝本人的真实意志,有一点则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它必然为统治阶级而服务,并且是他们借以维护自身统治的重要工具,极具权威性,这也正是诏令文的本质所在。统观历代学者对各朝诏令的辑录、序跋、评点,可以发现前人对于两汉诏令是格外重视的。他们大都以汉诏作为历朝诏令之典范,并对汉诏的思想性、文学性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赞赏之辞屡见不鲜。透过这些赞赏之辞,我们不难感知到汉诏令本身所具有的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首先从文体学角度切入,以汉诏为论述中心,结合汉代之前、之后的历朝诏令,对这一文体的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一个清晰、系统的梳理,继而在此基础上,对两汉诏令的颁布程式、书写规范,以及管理机制等因素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考量,认为两汉时期,尤其是西汉一朝,诏令的草拟、颁布曾经历过几次重要的变更,其中,尚书作为主要角色参与诏令的执掌体系是在汉武帝时期。接着从文学品评的艺术视角对两汉诏令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期论述,认为两汉诏令于今看来虽系应用文体,但在文学与非文学尚无明显界限的当时,却着实因为有了帝王文学才华及审美意趣的融入而独具其文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诏文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及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等方面。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而言,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朝野内外引经据典之风日益浓厚,皇帝出于巩固大一统专制的需要,亦自为表率,在诏令中征引经义,“身体力行”地推动了这一文化思潮的走向鼎盛,是故这一时期的帝王诏令中往往表现出鲜明的经学化倾向。到了东汉初年,统治者在竭尽经义之用后又纷纷推行谶纬之学,并将之提升到官方正统思想的高度上来,从而使诏令中经学的征引出现了迷信化的趋向。两汉帝国历经四百余年风风雨雨,沧桑变幻,随着政治形式、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的向前迈进,帝王诏令也发生着相应的衍变,一方面,它作为汉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其他文学发展潮流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与皇权密切相关的文章种类,它也无时无刻不在从宏观掌控的层面上渐渐影响和制约着汉代文学的发展进程。
其他文献
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单列“呼愁”一章,将伊斯坦布尔写为一座充满“呼愁”的城市,立刻成为评论界和研究界的热点。   本论文探讨了“
本文主要以新世纪十年来中国小说到话剧的改编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并对改编过程中所涉及的两种文体内部要素的转换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并将这一
汉语教师的袁质研究历来受到汉语教学界的重视,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是研究的一个方向。随着来华美国留学生的增多和来华短期强化班的
书面上的文言词语(《现代汉语词典》标为“〈书〉”)是现代汉语中的一部分特殊词语,它主要来源于文言,但在现代汉语中又有其重要的使用价值,显示了古今语言的连续性。也正因
对上海“孤岛”时期(1937.11-1941.12)文学的研究长期以来只集中于对抗战文学的研究。本文试图将“孤岛”文坛独特的面貌从“孤岛”不孤这一既有命题下解脱出来,以西风社的文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用典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文人的才学和巧思,它随着文人参与创作词而在词中扎根、繁荣。北宋时期,词逐渐从娱乐性的歌发展成为文人抒怀言志的正式文学样
当我们欣赏一方景物美丽的时候,我们总情不自禁得感叹:这景物真美!那么到底是景物美,还是人认为景物美呢?即到底是客观的呢还是主观呢?对于美的真谛,宗白华先生提出了“艺境”
回指作为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之一,近几十年来引起了语言学、语言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回指成分的确认是解读自然语言的关键性问题。由于间接回指(in
作为重要的训诂方法之一,“观境确义”是指通过审察语境以确定语义及文本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对于这样一种重要的理念和方法,至今缺乏系统论述它的著作。目前,对古代典籍进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