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
  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
  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
  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
  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
  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
  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家,与此也是面临反倾销调查次数最多的国家。据WTO的数据统计可知,在1995-2015年这20余年间,中国面临的反倾销调查次数已累计高达1123次,而全球在这20余年间共发起反倾销调查4997次,中国占全球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2.52%。其中约73%的对中国反倾销调查获得终裁征税的裁决,远远大于全球的65%的平均水平。因为国外对中国进行光伏反倾销是一个典型的贸易保护措施,
学位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能源和资源问题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口贸易对我国掌握国际市场话语权、抢占科学技术高地、实现出口结构调整有重要的意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口贸易也是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出台纲领性文件来培育和发展
学位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外资大量涌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不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发的污染问题也十分严峻,并日益威胁到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经济的长期发展。由于污染问题具有外部性特征,难以依靠市场力量自动改善。为此,各国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一方面不断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优质外资,改善产业结构,才能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  本文以国际投资学、产业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
伴随经济全球化大浪潮,我国进出口贸易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到2017年,中国以14.2%的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贸易大国,与此同时,我国的高铁建设也取得了突破式发展。在2007年,我国正式运行了第一列动车组,到2008年,我国第一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高铁开通,也正式开启了中国高铁飞速发展时代,随后的八年时间里,我国打造了“八纵八横”的中国高铁网络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
学位
在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下,我国出口贸易实现了高速而稳定的增长,并逐步推进了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从1994到2019年,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增长了25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的相对劣势制约着出口贸易的增长,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汇率是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关键因素,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推进和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化程度
学位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探讨。影子银行简单来讲,指能行使商业银行信贷功能,但却不受或较少受到监管的机构或业务。影子银行的出现,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进而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中小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实体经济稳定性。因此,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中小企业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现
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短暂的萧条和恢复,便步入了长达十多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很多人将此称之为“日本经济的奇迹”。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与此巧合的是,这一时期也是日本社会人口结构的拐点。学者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日本社会经济的“双拐点”,即: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低速增长的拐点;社会人口结构步入老龄化的拐点。这种巧合向我们提示:人口结构的变化或人口老龄化是否是
学位
“中心-边缘”理论源于国际贸易,揭示了“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差异性和不平等方面的失衡性国际经济关系。近几十年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已经超过了全球商品贸易的规模和速度,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根据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模式,本文大胆假设国际资本流动中也存在“中心-边缘”格局。在当前非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资本流动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构成了资本流动的中心国家,处于积极而有利
中国入世以来,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合作和多双边经贸的步伐。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外商直接投资都有了很大的发展。201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298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我国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达1350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双向对外直接投资在提高资源配置
学位
不利天气冲击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在中国传统社会,农民叛乱是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已经有许多研究考察了一些能够缓冲天气冲击并抑制社会冲突的因素(如儒家文化,玉米、番薯和典当业等),但尚未有实证研究注意到商品市场也可能发挥类似的作用。商品市场之所以也可能具有缓冲天气冲击、抑制农民叛乱的作用,其机制在于:发生不利天气冲击时,灾区可以通过商品市场获得外界的粮食缓解粮食短缺问题,并进一步抑制农民叛乱。  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