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贸易作为国际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反映了国际分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然而,不顾环境和生态承受能力的贸易自由化和支撑贸易发展的工业生产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强大阻碍。全球对环境的关注程度逐渐赶上并超过对贸易增长的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也因此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协调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分析对外贸易及其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效应,并探求如何在发展贸易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文运用因素分解法实现了对Grossman&Krueger(1991)关于对外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三效应”分析的解构,分别分析了我国17个工业行业对外贸易影响环境的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统计年份,这些行业贸易对环境产生了负规模效应,包括负的进/出口效应、负结构效应和正技术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二效应”模型,对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了补充分析,得出结论:在考虑对外贸易规模时,贸易扩张刺激经济活动规模扩大对环境产生的巨大负规模效应将弱化其他两种效应的效果;不考虑规模或将规模限定在一个适度的范围时,我们能集中关注贸易结构,包括进/出口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的优化和技术的改进等关键因素,对外贸易对环境的改善也是可以实现的。
基于此,笔者认为,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对外贸易或者恶化环境,或者改善环境”这么简单。贸易规模是否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贸易结构(包括进/出口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是否合理、技术进步的效应是否得到发挥等因素对于回答并解释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有重要意义。就我国而言,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才是贸易对环境产生负效应的根本原因,技术效应发生作用也需要贸易结构的调整作为支撑,贸易规模的过大只是(目前失衡的贸易结构下)贸易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的直接原因。因此,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调整,应是协调我国贸易与环境关系,乃至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核心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