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血液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和凝血功能的测定,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0C),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评估腹腔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性,为临床预防DVT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10月胆囊切除病人85例,其中5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9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0C)。选择病人均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患者,年龄20-45岁,无血栓形成史,无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其他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均未使用促凝及抗凝药物。所有手术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LC组45±16min,OC组50±15min,LC组均在相同的腹腔镜设备下完成,采用30°头高脚低体位,气腹压力稳定在13mmHg。所有手术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前3天内、手术结束时(术后Oh)、手术后24h、术后72h抽静脉血检查以下项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D-二聚体(D-D)。统计方法: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D)表示,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采用自身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1)PT、APTT、TT:PT值在腹腔镜手术组术后0h及术后一天均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2h下降至正常范围。开腹手术组术后0h、术后24h均升高,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无差异。APTT值在腹腔镜手术组术后APTT逐渐下降,到术后24h同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开腹手术组术后无变化,组间无差异。TT值在两组手术中均无明显变化。(2)LC组及0C组中术后FBG进行性增高,到术后72h达到最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D-二聚体:LC组D-二聚体在术后0h、术后24h、术后72h均升高,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与术后24h比较轻微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0C组D-二聚体水平术后逐渐增加,术后72h达到高峰,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0h、术后12h、术后72h0C组升高更明显,术后0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术后72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TF:两组术后均轻微增加,但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1)腹腔镜手术虽然使外科手术微创化,但其仍会增加病人的血液凝固性,激活机体的纤溶系统,术后存在发生DVT的危险。(2)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影响较大,对外源性凝血途径影响轻微,反应了其自身的微创性,对机体组织损伤较小。(3)腹腔镜手术术后仅短期内增加了血液的凝固性,存在着短期的血栓形成高风险,提示我们对于自身伴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病人,应严密监测及适当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