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内皮抑素基因的结构改造及抗肿瘤活性变化

来源 :哈尔滨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05041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野生的人内皮抑素(endostatin,简称ES)基因进行结构改造,研究改造前后的内皮抑素蛋白的活性变化;同时摸索重组人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简称rhES)的最佳生产工艺路线,解决rhES在大肠杆菌中提取时产生的蛋白沉淀问题.方法:(1)运用定点诱变的方法,在人内皮抑素基因中产生编码RGDRGD(Arg-Gly-Asp-Arg-Gly-Asp)的碱基序列.(2)按所优化的条件进行rh ES的表达,包涵体的提取,洗涤,变性,复性.(3)活性检测:①动物实验:观察结构改造前后的内皮抑素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及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指标的影响.②细胞实验:MTT法及细胞迁移抑制试验观察改造前后的内皮抑素对肺癌AGZY细胞系的作用.结果:(1)成功的在野生人内皮抑素基因内诱变产生编码RGDRGD的碱基序列.(2)每升培养基可得可溶性rhES蛋白10.55mg,rhES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超过总菌体蛋白的60﹪,纯化后的蛋白纯度超过95﹪.(3)动物实验:野生与诱变内皮抑素的抑瘤率分别为40.66﹪和51.05﹪.在4个肿瘤指标中均可以看出诱变组抑瘤作用的趋势比野生组强.病理学苏-伊染色及半薄切片可以看出诱变组肿瘤的血管生成比野生组减少.免疫组化结果:诱变组在MVD(P<0.05)、VEGF(P<0.05)、PCNA(P>0.05)三个指标上均比野生组减小.(4)细胞实验:MTT结果表明,野生组内皮抑素半数抑制浓度IC<,50>=185ug/ml,诱变组内皮抑素IC<,50>=27 ug/ml.细胞迁移试验表明野生组与诱变组内皮抑素均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野生组迁移抑制率为68.95﹪;诱变组迁移抑制率为89.94﹪.结论:(1)产生了RGDRGD序列的诱变型内皮抑素比野生型内皮抑素拥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2)该实验所优化的生产工艺路线可获得可溶性、高纯度、高活性的rh ES蛋白,解决了rh ES在大肠杆菌中提取时产生的蛋白沉淀问题.
其他文献
飞轮电池因其储能密度高,瞬时功率大、充电时间短、能量转换效率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用于储能装置时,相对于蓄电池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飞轮电池在独立运行式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把飞轮电池并联在风电系统的直流母线上,通过对飞轮电池充放电的控制使直流母线电压始终稳定在给定值附近,有效地提高了风能的利用效率和系统的电能质量。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飞轮储能系统的等效d-q模型电路,并在此基础上简化了飞
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从以往对单个基因的局部、片面性研究,上升到对整个基因组的全局、系统性的研究层面.基于基因表达谱的数据挖掘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基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多种病因引起的肠道慢性炎症,近年来我国IBD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生物制剂应用也逐渐增多.生物制剂对大部分IBD患者(包括儿童)能起到长期维持缓解、促进
蜂毒素(Melittin)是欧洲蜜蜂(Apis mellifera)蜂毒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蜜蜂毒液干重的40%~50%.该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就是通过改造蜂毒素的个别氨基酸组份,在保留其抗菌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消费日益增长,用户对电能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网是整个电力系统故障的高发区,其中大部分是单相接地故障。故障发生后及时有效的检测出故障线路和故障区段、排除故障恢复供电,对于维护电网安全、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配电网主要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特征不明显,消弧线圈接入改变了零序电流分布特性,不稳定电弧影响,数据批量传输难度大等,都直接或间接增大了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帕金森氏病的神经化学异常是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由此导致纹状
14-3-3蛋白家族是真核细胞中高度保守的可溶性蛋白.在哺乳动物,14-3-3蛋白主要存在于脑.14-3-3与许多蛋白结合,在细胞凋亡、生长、增殖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目的:软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来修复软骨缺损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故该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DMP-1能否诱导骨髓来源
近年来随着行业性的发展以及政策性的导向,风电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因其清洁特性及可持续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既有效解决了电力资源的紧张,又在改善目前雾霾严重的情况起着积极作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广、密度低的特性,更适合就地开发,就近利用。在处于负荷中心的中东部及南方地区大规模开发风电项目更符合可再生能源的禀赋。并且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技术创新,提高了机组的整体发电效率,低风速资源区也具备了经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