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评价与体验作用机理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u38sbf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旅游与健康在本源上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健康与旅游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山地旅游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主要依托载体为山地景区,其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旅游者身心健康形成了优质本底景观,契合新时代旅游者对健康的新要求,如何评价这些景观对旅游者身心健康的作用?又是通过哪些因素发挥作用以及发生过程是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依托“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评价与体验作用机理为研究对象,在进一步拓展山地旅游的研究视野的同时延展健康旅游的研究内容,为山地景区与健康旅游研究提供方法参考,为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研究的案例借鉴,为山地景区以健康主题开发提供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梳理了相关研究进展,界定了山地旅游、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与康复性体验等相关概念,以康复性景观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注意力恢复理论、压力减少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与知识作为理论指导,建构山地旅游康复性景观研究的理论逻辑,并选取著名山地景区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分类体系,作为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评价的前提条件;以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的权重,设计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山地景区各类型康复性景观,探究旅游者获得的健康效益大小,聚焦康复性景观体验,探究旅游者是如何在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康复性景观中获得健康效益的,即体验作用机理的研究。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可以分为地文康复性景观、水域康复性景观、生物康复性景观、气象康复性景观、建筑与设施康复性景观、历史遗迹康复性景观、人文活动康复性景观等七类。(2)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评价可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精神健康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3)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评价各指标权重: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权重同为0.3210,其次为精神健康0.2845,最后为社会健康0.0736,说明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且权重高于其他一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中,“感觉我的心灵得到了充沛”权重最高,说明该项对于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评价起着重要作用。(4)玉龙雪山景区各类康复性景观得分为:地文康复性景观(7.3498)、水域康复性景观(7.5730)、生物康复性景观(7.3370)、气象康复性景观(7.0794)、建筑与设施康复性景观(7.2225)、历史遗迹康复性景观(7.1851)、人文活动康复性景观(7.1811)。由此可知,玉龙雪山景区各类康复性景观处于较好的评价等级,其中水域与地文康复性景观位于第一、第二位。(5)主观前因、客观刺激、中介调节因素与健康效益构成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体验作用机理;其中主观前因包含出游前个人情感、出游前个人状况、旅游者性格;客观刺激包含景观的物理特征、景观的社会特征、景观的象征特征、景观之间的联系、同行者的影响;中介调节因素包含旅游者—景观互动、旅游者感知;健康效益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精神健康。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体验作用机理是:基于旅游者的主观前因,结合景观的客观刺激,通过旅游者与景观的互动和旅游者的感知,使旅游者在康复性景观中获得健康效益。(6)山地景区各类康复性景观并非独立影响旅游者的康复感知,山地景区内山赋予了其他景观灵魂,以主体的身份提高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的美学质量,为其他类型的康复性景观铺垫康复氛围的底色。除此之外,自然康复性景观与人文康复性景观在景观特征上各有侧重,在景观特征上,自然康复性景观更多地表现为物理特征与象征特征,人文康复性景观偏向于社会特征与象征特征;在旅游者感知上,旅游者对自然康复性景观的第一感知更多地体现在感官的感知,对人文康复性景观的第一感知偏重于心境上的感受。本研究以康复性景观作为切入点解读山地景区对于旅游者身心健康影响与作用,并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的分类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体验的作用机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其他文献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我国已经步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阶段,从脱贫攻坚的成果来看,农村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耕地“非粮化”,使得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为破解这一矛盾,学者们对耕地“非粮化”问题深入展开研究。前人研究多以种植结构来测算耕地“非粮化”水平,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质量、耕地数量变化为切入点的研究较少。研究尺度上多以省、市
学位
作为营销学的新兴领域,游戏化营销运用游戏学的元素与思维创新营销活动,构建消费者主动参与的激励系统,为消费者带来积极情绪、幸福感以及感知更多权益,为营销主体吸引和凝聚消费者、降低营销成本、形成顾客忠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就游戏化的起源和发展、游戏化营销的界定和属性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然而,尽管现有研究验证了部分游戏化元素、功能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和激发用户行为动机方面的潜
学位
名字是一个人的起点,品牌也不例外,品牌命名是创立品牌的第一步,也是开展营销的一个重要基础。名称是品牌诞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将商品与顾客相连接的桥梁。在市场营销中,给一个产品命名是企业所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特劳特先生强调说:“品牌的名称和它自身的定位同等重要,甚至比产品的定位还要重要。”品牌名称对传递品牌价值、打造品牌形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品牌名称会引发消费者不同的感知,也会对消费
学位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如果不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以及采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那么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危及可持续发展大计。因此,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研究,有利于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相较于城镇化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慢。以云南省为例,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05%,与发达地区相比
学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总体上持续加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生活幸福感稳定上升,但城市发展仍存在宜居性不高、系统性不足、整体性缺乏、包容度不够等问题,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率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尚未根本扭转。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区省份,具有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特点,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可用于城镇开发建设的土地极为有限。因此,如何在保证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同时,合
学位
粮食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民生大计。近年来,复杂的国际环境加剧了全球粮食供给系统的不确定性,国内粮食供需也只是紧平衡状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粮食命脉必须握在自己手里。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全国粮食生产总量已连续8年站稳6.5亿吨台阶。总体上看,尽管惠农政策在竭力提升农户耕地种粮意愿,但仍存在一些农户种粮的限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惠农政策对粮农的激励效应。中国
学位
城市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土地需求日益增加,促使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土地资源的面积和承载力是有限的,城市用地既不能无节制向外扩张,也不能只注重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区省份,地势地貌条件复杂,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坝区面积仅约占6%,可供开发建设的城市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亟需探索城
学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生态系统提供调节、供给、支持和文化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有利于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情况,推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云南省由“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本文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覆被基础信息数据,分析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学位
切实加强高原湖泊治理,树立“流域治理”思想,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举措之一。滇池是中国西部著名的高原湖泊,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巨大的压力
学位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耕地是农民增收的主要资源基础,然而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大计。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利用和种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非粮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