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有机质高含固率污泥厌氧消化强化预处理技术与机理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yunm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城镇污水厂低有机质污泥厌氧消化效能低,成为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瓶颈。研究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低有机质污泥提出低有机质污泥碱-超声同步和热碱-生物预处理技术,提升污泥水解酸化效能。研究利用SEM-EDS、3D-EEM及FRI等技术,对低有机质污泥的基本性质、污泥粒度、表面电荷、有机物组分及结构、BMP等进行了多角度全面解析;考察了pH、接触时间、功率密度、污泥浓度、协同方式等对碱-超声同步预处理系统效能的综合影响,得出了关键工况参数,探究了系统有机物转化规律,以及碱-超声同步预处理后污泥对厌氧消化系统效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结合研究中发现的高温(55°C)高碱性(pH10~12)环境下存在大量水解酸化菌群的现象,系统研究了pH、SRT、含固率等对低有机质污泥热碱-生物预处理系统构建及效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效能,重点探究了低有机质高含固率污泥热碱-生物预处理系统,考察了pH和微生物生长方式对系统构建及效能的影响,确定了系统构建的关键工况参数及构建方法;同时,利用FTIR、FISH、3D-EEM及FRI等技术,探究了系统的有机物转化规律,解析了不同强化预处理途径的污泥对厌氧消化系统细菌和古菌分布的影响;通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各预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菌属,揭示了系统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某城镇污水厂为典型的低有机质污泥,其VSS/TSS为35.6%,污泥表面C、Si元素占比为35.42%、15.06%,污泥表面电荷SC为-0.031 meq/g MLSS较对照组高有机质污泥低2.29倍;污泥的EPS含量为50.18 mg/g VSS,EPS/TCOD比值(2.66%)显著低于对照组(26.93%),LB-EPS含量仅为2.93 mg/g VSS,EPS组分中易降解有机物占比为62.71%~78.79%,明显低于对照组(82.19%~87.40%);同时,低有机质污泥中溶解性蛋白质、多糖占比分别达84.71%~85.10%和4.78%~5.44%,其可生物降解率分别为52.24%和39.70%。SEM-EDS、FTIR结果分析表明:低有机质污泥与高有机质污泥物质组分基本一致,其无机砂的主要组成和结构为Si O2和Si-O;但低有机质污泥N-H键、C=O键和-CO-NH键波峰数更高,无机砂和蛋白质有机质结合生成无机-生物絮体,其蛋白质类物质溶出难度增大。BMP试验结果表明:低有机质污泥甲烷产率较对照组低34.6%,其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受到无机砂的明显抑制。pH、接触时间、超声频率、功率密度、污泥浓度等对低有机质污泥碱-超声同步预处理系统有机物的溶出影响显著,其处理效能依次为碱-超声同步处理>先超声-后碱分步处理>先碱-后超声分步处理>超声处理>碱处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碱-超声同步预处理效能综合影响依次为:pH>接触时间>功率密度>污泥浓度;在28k Hz、pH10、功率密度0.4W/m L、污泥浓度80g/L、接触时间15min下,低有机质污泥经过碱-超声同步系统预处理后SCOD较对照组(原污泥)增加4.31倍,甲烷产率较对照组增加了74.2%。低有机质污泥碱-超声同步预处理后污泥上清液总荧光强度上升至24.58×107(a.u.),易生物降解物质的区域的荧光强度占比达到87.35%,较对照组提高了19.1%。碱-超声同步预处理后的低有机质污泥对厌氧消化系统功能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显著降低,水解酸化菌得到富集。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丰度较对照组(未预处理)分别增加1.24倍和6.15倍;vadin HA17、Peptoclostridium等7种水解酸化均属丰度达31.81%,较对照组增加1.07倍;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丰度为97.25%,较对照组增加42%;Methanosaeta、Methanosarcina等古菌属占绝对优势。pH、SRT和含固率对低有机质污泥热碱-生物预处理系统构建及效能影响显著,pH 10、SRT5d、含固率8%下系统预处理效能较高。pH 12时,系统水解效能和VSS减量效能较高;pH10时系统酸化效能较高,VFAs为3081.22mg/L,乙酸占比61.10%。系统中水解和VSS减量效能SRT5d时较高,酸化效能SRT3d时较高,VFAs为2964.78 mg/L,乙酸占比51.27%。含固率8%时系统负荷和水解酸化效能较高,VFAs为135.82 mg/g VSS,乙酸占比42.52%。pH对高含固率(8%)低有机质污泥热碱-生物预处理系统构建及效能影响显著。在55°C、SRT 3d下,系统水解效能随着pH增加而提高,酸化效能随着pH增加先增强(pH7增加至pH10)后减弱(pH10增加至pH12);pH10时预处理系统效能最佳,VFAs/SCOD(ηa)达到32.15%,VFAs浓度较传统水解酸化的对照组高8.68倍;pH10处理后污泥甲烷产率提高了1.08倍,污泥平均粒径较原污泥降低了24.60%,表面电荷SC较原污泥提高了3.32倍。3D-EEM分析结果表明,pH 10系统污泥DOM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占比由处理前的61.78%提高至处理后的77.60%;FI、BIX、HIX三种荧光指数均显示出DOM来源于微生物等自生源,表明强化水解酸化系统中微生物发挥了重要作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pH10的系统优势嗜热水解酸化功能菌属主要有Tepidimicrobiμm(29.50%)、Coprothermobacter(5.23%)、Candidatus_Microthrix(4.69%)、Aquabacterium(4.32%)、Tepidanaerobacter(4.23%)和Proteiniclasticum(1.28%)。微生物生长方式对低有机质高含固率污泥热碱-生物预处理系统构建及效能影响显著。生物膜热碱-生物预处理系统微生物活性、污泥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性、产甲烷效能较热碱、热碱-活性污泥预处理系统显著提升。生物膜热碱-生物预处理系统SCOD(22692.29 mg/L)和VFAs(7373.05mg/L)溶出浓度分别较活性污泥热碱-生物预处理系统分别提高9.87%和11.04%;蛋白酶的活性1273.98 U/g DS为活性污泥系统的2.73倍;甲烷产率为252.92 m L/g VSS,较未预处理系统提高了1.4倍,较活性污泥热碱-生物系统提高了15.46%;生物膜系统DOM中可生物降解性物质占比为79.41%;VSS减量29.42%高于活性污泥系统31.16%。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热碱-生物膜预处理系统中优势水解酸化功能菌属主要有Tepidimicrobium(27.65%)、Coprothermobacter(11.09%)、Candidatus_Microthrix(6.02%)、Aquabacterium(5.78%)、Tepidanaerobacter(4.23%)、Proteiniclasticum(1.19%)、Hydrogenispora(0.27%)、Caldicoprobacter(0.01%),丰度较对照组显著提升。FISH分析结果表明,经热碱-生物膜、热碱-活性污泥、热碱系统预处理后的污泥,其厌氧消化系统中总古菌占比分别为95.07%、87.26%、78.70%,其甲烷产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3.52%、38.54%、17.10%。低有机质高含固率污泥热碱-生物预处理后污泥甲烷产率依次为,生物膜热碱-生物协同系统(276.34 m L/g VSS)>活性污泥热碱-生物协同系统(249.37m L/g VSS)>热碱系统(210.78 m L/g VSS),分别较未预处理系统(180 m L/g VSS)提高53.52%;热碱主要起水解作用,生物主要起酸化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大业务量、高速率和高频谱效率的要求日益迫切,频谱资源已变得日益紧缺。平流层通信因其覆盖范围广、配置灵活、传输质量高等优势,被考虑为一种新兴的替代技术,已引起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不增加发射功率和发送带宽的情况下,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通过利用空间复用可以提高用户的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永葆青春,好的创意是企业利润的不竭动力。对创意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可以通过环境趋势、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市场缝隙3个方面来发掘创意,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本文是燃气轮机工程和计算数学相结合的一篇论文,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它们不仅是国防装备中的关键,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电力、能源开采和输送、分布式能源系统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动力学是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理论基础。燃气轮机中发动机的动态特性、压气机和涡轮通流部分的非定常场流动、高温部件冷却过程的非定常传热传质过程、燃烧室中与燃烧相关的化
DNA降解表型(DNA degradation,Dnd)最初是从变铅青链霉菌中观察到的,电泳过程中,变铅青链霉菌的染色体不再是清晰的DNA条带,而是呈现降解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DNA上发生了一种异常的复制后修饰,导致DNA在电泳过程中容易遭受阳极产生的Tris过酸衍生物位点特异性攻击而产生双链切割反应。最近,研究者发现,这种异常修饰实际上是与dnd基因簇相关的DNA硫修饰。通过放射性35
第一部分BAP1通过组蛋白泛素化调控UM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目的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远处转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近年来UM的发生机制研究主要围绕基因及染色体等遗传学层面,然而UM的表观遗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BAP1(BRCA1 associated protein-1)和UM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在细胞的增殖生长和周期调控中
该博士论文针对流体力学中的小粘性(大雷诺数)渐近极限问题,探讨了几类边界层问题的数学理论以及大雷诺数下流动的稳定性机制。主要研究了二维可压等熵流体边界层问题的适定性,三维高频旋转不可压流体边界层问题的稳定性,以及管道Poiseuille流在大雷诺数下的稳定性。在绪论中,我们简要介绍了流体力学小粘性极限问题的相关物理背景,回顾了已有的关于流体边界层和流动稳定性机制的数学理论。同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主
研究目的和背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失调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关键的两大要素。代谢压力导致了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下降。早期胰岛β细胞可以通过代偿性增殖,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稳态。但随着代谢压力的持续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发生失代偿,就会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研究如何延缓代谢压力下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以及如何促进胰岛β细胞代偿增殖能力来应对增加的代谢压力,是寻找糖尿病治疗靶点的重
学位
蛋白质的功能是由它们的三维结构的构象决定的,蛋白质可以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作出响应,通过改变自身的构象来切换自己的功能角色。特别是作为受体的蛋白质,在结合配体(小分子或短肽)之后,构象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最后使蛋白达到特定的状态,如结合激动剂或拮抗剂后,构象变化并使蛋白受体激活或失活,而构象变化并不是在所有区域发生的。追踪这些区域发生的变化以及探索构象变化的分子机制并对构象变化与残基间的互作网络方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土地环境的治理和改良受到广泛关注。微生物诱导矿化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土体改良技术。对微生物矿化土壤的材料力学特性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生物反应动力学过程控制与优化、生成矿化物的微细观力学特性测试、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技术改良土体材料力学强度的微细观成因机理、微生物诱导矿化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