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方式对设施土壤氮素形态转化及番茄生长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物料对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设施土壤长期定位施肥田间微区试验地平台,探究等氮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不施肥处理组(CK)、100%化肥N组(H)、100%生物有机肥N组(Y)、50%化肥N+50%生物有机肥N组(HY)和50%化肥N+50%生物有机肥N+改良剂组(HYG)]对设施土壤氮素供应特征、氨挥发及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对设施土壤氮素形态转化及气体减排的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生物有机肥提高了土壤中各氮素养分库的含量,促进了各氮素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番茄成熟期,化肥+生物有机肥+改良剂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铵态氮(NH4+-N)、固定态铵(FN)、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酸解有机氮(TAN)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4.72%~42.86%、34.04%~52.98%、51.91%~73.13%、48.16%~73.97%、45.32%~104.06%。(2)与单施生物有机肥相比,化肥+生物有机肥+改良剂处理使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了16.8%~18.26%和32.98%~33.72%,化肥+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抑制作用更强,使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了24.00%~40.87%和37.70%~41.38%。(3)单施生物有机肥和化肥+生物有机肥+改良剂处理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中氮素气体的累积排放量。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和化肥+生物有机肥+改良剂处理的土壤氨累积挥发量和氮氧化物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3.24%、36.29%和25.20%、9.99%。各处理的两种氮素气态损失均已氨挥发为主,占挥发总量81.98%以上,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相对较少,最大仅为18.02%。(4)化肥+生物有机肥+改良剂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更能有效地促进番茄生长发育,显著的提高了番茄的光合作用、根系总根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平均直径和根干质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生物有机肥+改良剂处理对番茄产量、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分别提高了24.43%、32.89%、58.45%、9.29%和62.70%,同时降低了32.00%的总酸含量;此外,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氮素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393.51%、245.18%和24.45%。综上,在辽宁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化肥+生物有机肥+改良剂的施肥方式,相较于其它施肥处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番茄产量、改善品质,还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气体排放,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远程健康管理模式联合中医特色健康指导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数表法将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本院体检科就诊的18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94例联合组与93例常规组。常规组接受常规健康指导,联合组给予远程健康管理模式联合中医特色健康指导。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自
期刊
农田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被残体、根系分泌物和施用的有机肥,而土壤有机碳的转化过程则是由土壤微生物调控。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分解转化受众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外来植物残体碳的质量决定了微生物对底物分解利用的难易程度,进而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不同底物利用的差异。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土壤微生物的养分环境情况,也必然会导致土壤原有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因此,研究肥力水平不同土壤中微
学位
作物高产需要获得充足的氮,但过量施用氮肥不仅会降低氮效率,还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因此,合理的氮素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农田土壤耕作中,随着各种机械的使用及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已经造成土壤犁底层变厚、变硬,土壤耕层变浅等现象发生且愈发严重。过厚、过硬的犁底层会导致作物根系无法深入穿插,作物不能利用到深层土壤养分,同时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固存、吸收和转化养分能力减弱,
学位
为获取高额经济价值,设施农业普遍存在大量水肥投入的现象,尤其是氮肥投入高的问题尤为突出。设施生产的水氮投入通过影响土壤环境条件及相关微生物活性与数量,改变氮素供应的数量和形态,进而影响土壤氮转化过程和氨氧化微生物对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因此,开展设施土壤水氮调控对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影响的研究,对于探明水氮调控下设施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连续8年设施水氮田间定位试
学位
土壤中秸秆碳氮的分解与固定受地膜覆盖(简称“覆膜”)和施肥的影响。然而关于不同覆膜(包括覆膜和不覆膜)与施肥(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4;有机肥配施氮肥,M2N2)下秸秆碳氮在土壤团聚体中分配与固存特征仍不很明确。本研究利用13C15N双标记技术,通过分析秸秆来源碳氮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氮的相对贡献,定量秸秆碳氮在团聚体有机碳氮组分(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学位
地膜覆盖和氮肥广泛应用在全球的农业生产中,它们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期覆膜下作物高产和高生物量收获会降低土壤养分,地膜的残留也会影响土壤结构,因而可能会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遗留效应。长期施用尿素氮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持续酸化可能会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特别是磷,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会造成作物磷限制,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覆膜和施肥试验
学位
辽南地区滨海黄土处于我国黄土分布的最东缘,较好地记录了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演变过程。本研究以辽南地区典型滨海黄土-古土壤序列夏家河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球化学、土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方法,通过剖面形态观察、光释光测年、元素组成分析,结合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揭示了辽南地区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发育演化特征,并与其它区域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土壤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深化了对东北沿海地区深厚黄土剖面土
学位
长期施肥引起表层和深层土壤水、热、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分异,影响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过程。土壤团聚体是有机碳主要固存场所。然而,关于秸秆碳在表层和深层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与固存特征还不很明确。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分别将不同施肥处理(有机肥配施氮肥,M2N 2;单施氮肥,N4;不施肥,CK)表层(0~20 cm)、深层(40~60 cm)土壤与13C标记秸秆混合,然后进行田间培养
学位
植物地上和地下输入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植物地上与地下输入在输入数量、质量、时间和频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而可能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不同,在维持土壤微生物活性、丰度、群落组成方面可能也起着不同的作用。然而,目前少有试验能在原位区分植物地上与地下输入,比较二者对土壤碳库的贡献以及对微生物活性、丰度、群落组成的影响,特别是非生长季微生物对地上与地下输入的响应更是研究甚少。基
学位
秸秆还田对调控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具有重要作用。秸秆还田后外源有机物料输入、团聚体、土壤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必然会引起团聚体和微生物的连锁反应。因此,从团聚体角度出发,弄清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氮素分配转化的影响,对于探究氮素转化的微生物过程及培肥土壤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集了长期定位(31年)0-20 cm耕层不同肥力的棕壤,向其中加入玉米根茬和茎叶,进行了为期36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