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居住建筑的“园”与“院”——明清时期江南文人园与晋商大院居住空间的文化思考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合院式住宅是传统民居的代表,其核心是蕴含着儒家礼制精神、供主人生活起居会客的“院”空间。同时园林建筑体现了丰富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一个模写自然山水以供主人宴乐宾朋,寄发人生理想的“园”空间。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公共空间这个意义上说,“园”与“院”都是属于传统居住建筑范畴的。“园”与“院”并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儒二重性,而士阶层是传统文化的承担者,必然成为民居兴造过程中的“能主之人”。本文从抽象的文化观念到具体的空间形态的形成出发,以原型研究和符号学的分析方法讨论“园”与“院”的组成要素及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含义。   士商互动是明清时期一个具有非常意义的社会转变,因此从兴造主体性的角度来思考,江南缙绅与晋商都是士阶层的不同演变,其所共有的封建正统文化基础是“能主之人”的考察前提。同时,明清时期江南文人造园活动兴盛,晋商也开始大规模的修建住宅。因此,“园”与“院”的具体研究对象为明清时期的江南文人园和晋商大院。   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就出现了符号学思考的趋向,利用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江南文人园与晋商大院中的建筑符号及其意义,建立“园”与“院”的空间图式,并分析传统文化的道儒精神对“园”与“院”空间图式的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明清时期造园理论专著的出现,民居营造呈现出工艺化现象,其背后隐藏了“主人”、“能主之人”和匠人三方面的关系。“主匠兴造”是一种特殊的民居营造方式,论文通过江南文人园和晋商大院的实例研究,探讨明清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兴造主体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与其自身所认识的理想空间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工匠的技术文化对建民居工艺化发展过程的影响。
其他文献
学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往往着眼于历史文化或经济得失的考虑,而忽略了它重要的生态意义。本文从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历史文化观和经济价值观等更广
联排住宅是我国当前居住形态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我国居住建筑开发市场的变化,联排住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业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联排住宅的研究常见诸于各类期刊
近代上海清水砖墙建筑是上海百年建筑史的一个缩影,从它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也可以看到人们观念的转变及文化的变异。笔者试图通过以调研为核心的研究方
迁建修复是文物建筑保护的特殊类型,本论文以南京陶林二公祠迁建修复工程为例,通过直接参与并记录其修复施工全过程所获的信息,佐以相关案例的调研以及文献查阅,试从营造技术和施
城市建筑的大量开发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同时向环境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推手之一。降低建筑的碳排放量是可持续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广有
学位
面对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发展,城市间地理疆界已越显模糊,各个城市再发展的竞争速度令人惊叹,然而在只苇经济利益的超负荷开发、各自为政的模仿晕复建设及草率的旧区上地置换,城市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住区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既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评价依据,也可以作为事物成长过程中追求的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资源约束”问题再次凸显在人们面前。同时,“高能耗”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建筑行业中,房屋建筑建造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