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稻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ong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株高和分蘖是组成水稻株型的重要农艺性状,和光合效率、抗倒伏等密切相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上世纪60年代,矮秆基因的有效应用使水稻产量有了一次质的飞跃,由此引发了水稻株高矮化分子机理的热门研究。因此,水稻株高的分子机理研究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本研究中,我们在一个高世代籼稻回交群体经EMS诱变产生一株突变的矮秆突变体,暂命名为dw,并从农艺性状调查、表型观察、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矮杆突变体dw来源于EMS诱变突变。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株高明显降低。突变体的叶片深绿,分蘖较多,株型紧凑,茎杆粗壮,结实率正常。2.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dw受一隐性单基因控制。本研究利用dw分别和日本晴、93-11做杂交构建遗传群体,并对其F2遗传分离群体进行表型调查,结果发现正常植株和突变植株的比例符合3:1的孟德尔分离规律,说明受一隐性单基因控制。3.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5染色体长臂上。本研究利用dw/日本晴的F2遗传分离群体中451株隐性单株,对突变体dw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最终将dw基因定位于chr5长臂上RM18410和RM18419两个标记之间,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为143.2kb。4.根据基因定位结果,利用Rice Genome Annotation Project( http://rice.plantbiology.msu.edu/)对该目标区域内的基因进行预测。结果发现,该区域内包含了14个预测基因。根据已报道的文献来进行比对,发现该区域内有一个水稻矮秆基因d1已经被定位在LOC_Os05g26890上,并被克隆。5.对突变体dw和野生型在该区域有功能的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比对结果发现,dw在LOC_Os05g26890基因的第8个外显子上发生了一个单碱基的突变(第726位:G→C)此突变位置是位于一个外显子之中,有引起GTP结合区域丧失的可能。因此,推测可能是该碱基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质第241位的谷氨酸(Glu)突变为天冬氨酸(Asp),导致GTP结合区域丧失功能,出现了矮杆特征。
其他文献
该研究对三株从不同宿主身上分离到的副粘病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到了它们F基因的全序列,其中猪副粘病毒SV株的F基因全序列应该是国内第一次得到,颇具意义,为今后的研究
为了实现三轴检测微陀螺仪的单片集成,本文提出了一种完全对称的四方陀螺结构。文中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说明了所设计的陀螺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动力学简化
该论文首先回顾了毒药树属Sladenia的系统学研究简史.它的系统学位置一直不稳定,曾被放到山茶科、猕猴桃科、第伦桃科或自成为一个单型科:毒药树科.形态学比较研究和木材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消费电子时代。更加强调互联、社交、娱乐功能的移动终端产品层出不穷,其中用户体验也成为终端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其中产品的画面显示效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还让学生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生物教学实践,对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效课堂 生物教学 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要求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的培养转变,从而探索适合、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个教
摘 要: 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在校学生逐渐增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各种新的挑战。通过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本文由文献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  一、文献综述  1、从Sox基因的发现、特点及功能三个方面概述Sox基因的研究现状。Sox基因含有一个能与DNA特异结合的高度保守HMG-b
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方法来实现波束形成的技术,由于在基带上保留了天线阵列单元信号的全部信息,因而DBF可以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天线阵列信号进行处理
为了摸索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的生态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笔者于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间,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对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及其甲螨群落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垂直
癌症是人类所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而癌症的靶向治疗自21世纪初兴起以来快速发展。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ALK蛋白活性的失调尤其是致癌性ALK融合蛋白的产生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NSCLC)的优良靶点。耐药问题是制约ALK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