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教育及其立法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环境事件的不断出现和加剧,环境教育作为改善环境的一种手段,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当今的环境问题绝非自然现象,是人对环境的作用力破坏了环境内在的平衡而导致的局面。要想改善生态环境,必须首先反观人类的自然观、文化观、价值观,转变人类的环境道德观念。因此,加强环境教育是改善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所谓“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的手段,使人们认识、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和防止新环境问题产生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主要包括环境意识、伦理道德、技术、政策、法律与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开展环境教育既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和能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合理教育结构、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以教育为本,靠法制保障。环境教育只有通过立法的保障才能实现有序性和规范性,环境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从理论基础、政策基础以及社会基础等各个方面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环境教育立法的条件。在国外,美国、日本已经先后通过了环境教育立法。概而言之,其立法经验带给我国的启示在于:首先,要明确政府推进环境教育的职责,使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应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再次,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参与。最后,促进环境教育投入的多元化也应是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努力方向。目前,国际国内环境保护的形势已经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制定符合国情的环境教育法,以此来保障和推动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参照美国和日本的环境教育法,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具体应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总则,该部分采纳了祝怀新教授关于环境教育的概念,分析了环境教育的立法原因和目的。第二部分为环境教育的开展,该部分着重分析了我国学校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教材建设的滞后、学生环保意识尚待提高等等,提出了加强学校环境教育的建议。笔者认为在立法中要明文规定加强中小学教师环境素质的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资料、教材、设备的改进和提高),另外,要建设校外环境教育基地,满足环境教育户外开展的需要。第三部分为环境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利与职责。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立法,在国家新组建的环境保护部中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处,负责全国的环境教育事务,地方的环保局也应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办公室,负责地方的环境教育。第四部分为环境教育的保障,笔者认为,为了保障环境教育的交流和发展,各国应展开积极的环境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政府间的合作,拓宽环境宣传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组织各类教育团组赴境外进行环境教育的考察和培训等。这些国际环境教育交流的形式应该通过立法进行肯定。第五部分为环境教育的法律责任,简要分析了对违反该法的定性和处罚。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全球快速变化的工程实践,工程师的工程专业能力需要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由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委员会制订的英国工程专业能力标准(UK-SPEC)是英国实行注册工程师
孟加拉国曾经先后被称为东孟加拉和东巴基斯坦。英国殖民时期,人们称英属印度孟加拉邦中信仰印度教的部分为西孟加拉,称信仰穆斯林的部分被为东孟加拉。印巴分治后,东、西孟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印刷式方形四臂螺旋天线,使用Ansoft HFSS软件进行建模,对其各参数进行优化,并加工制作了天线实物,进行了测量,测试结果表明,天线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发展进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财务管理上的滞后是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急诊的主要疾病之一,积极止痛,防止心肌缺血缩小梗死面积是治疗的关键。消心痛能直接松弛平滑肌,特别是血管平滑肌,对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的舒张作用较小,动脉更
兔寄生虫病是养兔业中常见的一种慢性、隐蔽性、消耗性疾病,患病动物往往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时表现为腹渴、消瘦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引起兔寄生虫病的病原主要有球虫、
由动物性病原体引起的鱼病,称为侵袭性鱼病。动物性病原体通常称为寄生虫性病原体,因此又称为寄生虫性鱼病。寄生虫通常包括原生动物、单殖吸虫、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
目前,生物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其通过有计划合理地联合传统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恢复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抵抗力,实现肿瘤的特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加工贸易影响巨大。在外需低迷、成本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大环境下,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面临订单流失、增长乏力,甚至破产倒闭。针对这些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水平却不能同幅度提升。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水平就显得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