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气开采方法对油藏渗透率的适应性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5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对于注气开采方法对油藏渗透率的适应性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渗透率10-1~10~3×10-3μm~2人造均质岩心,系统地开展了不同渗透率岩心注气开采模拟实验,依据注气开采效果与渗透率的实验规律,重点探索注气开采方法在致密-低渗油藏范围内的适应性。采用热缩密封岩心的方法,解决了传统岩心密封方法在注CO2开采实验中因胶筒损伤严重而导致实验失败等问题。利用改进的模拟实验方法,开展了恒速水驱后注CO2和N2驱油模拟实验。基于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了水驱后CO2和N2驱油效率与渗透率的关系——在10-1~10~3×10-3μm~2范围内水驱后注CO2提高驱油效率幅度明显高于N2,二者与渗透率具有一致的单调递减规律,且均存在一个约为10×10-3μm~2的驱油效率临界渗透率值Kc1,在渗透率低于Kc1的范围,水驱后注CO2和N2提高驱油效率幅度随渗透率降低而急剧增大。水驱后注CO2提高驱油效率的主要原因为CO2和后续注入水较高的波及效率;而水驱后注N2提高驱油效率的主要原因仅为后续水驱波及效率的提高,且N2提高后续水波及效率的能力要高于CO2。同样利用改进的模拟实验方法,开展了恒速直接注CO2和N2驱油模拟实验。得到了CO2和N2非混相驱油效率与渗透率的关系——在10-1~10~3×10-3μm~2范围内CO2提高驱油效率明显高于N2,两者均随渗透率单调递减,其中N2驱油效率随渗透率线性递减;而CO2驱油效率随渗透率非线性递减,存在一个约为1×10-3μm~2的驱油效率临界渗透率值Kc2,在渗透率低于Kc2的范围,CO2非混相驱油效率幅度随渗透率降低而急剧增大。采用高温高压粘度计、高压界面张力仪和PVT实验方法,得到了CO2-原油体系粘度、界面张力、溶解度、体积变化和CO2萃取效率随压力的变化规律。综合这些实验规律与CO2非混相驱油岩心实验,并对比N2驱实验结果,判断在渗透率低于Kc2储层中CO2驱的主控机理为降低油气表面张力、原油降粘和CO2萃取,其他因素对CO2驱油效果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溶解气驱和气体膨胀、孔隙结构影响、原油膨胀。采用渗透率10-1~10~3×10-3μm~2的人造均质岩心开展CO2吞吐模拟实验得到了CO2吞吐效率与渗透率的相关规律——CO2吞吐效率随渗透率的降低而单调降低;存在一个约为17×10-3μm~2的CO2吞吐效率临界渗透率值Kc3,在渗透率低于Kc3的范围,CO2吞吐效率随渗透率降低而急剧降低。据此可以确定,在渗透率低于这个临界渗透率17×10-3μm~2的致密-特低渗岩心中,CO2吞吐动用基质原油的难度比常规低渗岩心更大。非均质岩心CO2吞吐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致密-低渗非均质储层基质中原油排驱效率与气流通道的渗透率密切相关。对于特定的基质,气流通道渗透率越高,基质原油排驱效率越高;气流通道渗透率对排驱效果影响规律与CO2吞吐效率变化规律有近似的临界值Kc3,在气流通道渗透率高于Kc3范围,基质原油排驱效率随渗透率缓慢递增;在气流通道渗透率低于Kc3范围,基质原油排驱效率随渗透率升高而急剧上升。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沥青聚集、沉积、孔喉堵塞多重因素对孔隙度、连通数和分形维数等影响的储层伤害预测模拟方法。与现有的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但同时考虑了多重因素的影响,且计算所需要确定的参数更少,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将该方法模拟结果与本文实验得到的沥青沉积实验结果和其他文献资料提供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其吻合程度好,证实了本文的CO2驱储层伤害预测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注CO2开采时间增长,沥青质聚集体平均直径显著增大,使储层的渗透率快速降低,尤其在沥青质析出初期储层的渗透率下降最快。
其他文献
传统稳定注入水力压裂在难开采油气储层改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改造效果。然而,由于技术装备、储层特性等主客观条件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水力压裂工艺有局限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波动注入水力压裂工艺,试图借助“变频压裂泵组”,通过人为快速改变压裂泵组工作频率的方式,使压裂泵输出“不稳定排量和压力”,从而产生不稳定注入压裂效果。针对提出的工艺,根据系统工程原理,研究了波动压裂与地面-井筒
学位
矿场实践表明多段压裂水平井是致密油藏最为有效的开发方式。为了追求最优化的采收率,加密钻井是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小井网、井工厂的开发模式使得多段压裂水平井之间的井间干扰现象变得越发普遍,为了更好的对井间干扰进行评价以及对被干扰井进行动态监测,有必要进行致密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存在井间干扰下的试井分析方法研究。然而,水力裂缝以及相邻井的存在给研究带来了很多难题。因此,本文立足于研究中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位
深井是未来我国油气开发的主战场,深入认识井下PDC钻头齿的破岩机理对PDC钻头深部提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PDC钻头齿破岩机理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地面条件的宏观实验现象与规律揭示,缺乏针对井底应力条件下岩石破碎机理的深入认识。因此,本论文从齿周岩石裂纹演化的角度入手,结合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针对PDC钻头齿周岩石内部裂纹的演化规律、井底应力对于裂纹发展的影响机理、考虑齿间裂纹演化的PDC
学位
轴向冲击辅助钻井提速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深井生产实践的破岩提速技术,配合PDC钻头使用能够有效提高机械钻速、降低钻井成本。当前轴冲钻井技术的实施,均以经验或者功能性实现为主,缺少工具及配套钻头设计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轴冲作用下PDC钻头破岩机理:搭建动力学元件组成的PDC钻头-岩石相互作用模型,分析钻头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岩石响应规律;基
学位
低渗致密油藏渗透率低,注水开发无水采油期短,含水上升快,气水交替技术是可以有效抑制水窜和气窜的重要方法。然而气水交替过程中尚存在复杂的油气水三相渗流,关于低渗致密油藏复杂孔隙形态中油气水三相分布等问题研究较少,直接影响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文首先开展了低渗致密储层的三维数字岩心重构,分析评价了圆形及角形孔隙中的水膜动力学,进而研究了考虑水膜作用的低渗致密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其次,对气水交替过程
学位
稠油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储量,边水稠油油藏在稠油油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经济高效地开发对解决油气供需矛盾具有重大意义。该类油藏在注蒸汽开发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边水侵入现象,开发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本文针对稠油油藏热采受限后转边水化学驱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渗流力学、油藏工程、人工智能、表面化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以及深度学习等手段,研究了热采边水稠油油藏水侵规律及化学冷采机理
学位
层理性储层是指层理发育的沉积岩储集层,包括致密砂岩和页岩储层。目前层理性储层压裂改造主要采用滑溜水、线性胶、冻胶等水基压裂液,矿场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但对于强水敏性储层,水基压裂液会对储层产生一定的伤害。纯CO2压裂液由于没有水相,大大降低了对储层的伤害,同时,由于粘度低,易于进入微细裂缝内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但不利于携砂。CO2复合压裂兼具CO2激活层理和天然裂缝、降低储层伤害、提高采收
学位
黏弹性聚合物在油藏渗流过程中除了剪切变稀的流变性外,还有剪切增稠,同时存在井间干扰,注聚井近井堵塞导致注入能力下降,这些问题给聚驱试井分析带来了挑战,现有试井分析模型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论文针对这些聚合物驱非线性复杂渗流问题,完成了干扰试井复杂渗流模型建立、数值求解、试井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1)在油水两相渗流条件下,考虑聚合物的剪切增稠、剪切变稀、对流、扩散、吸附滞留、不可及孔隙体积和有效渗透率下
学位
“水平井+体积压裂”是页岩气藏开发的标准模式。在改造过程中,几万方的压裂液注入储层中,但返排率却普遍较低,大量的压裂液长期滞留在储层中;与此同时,实际矿场还出现了低返排对应高产量的情况。为了合理的解释这些现象,需深入认识压裂液在页岩基质中的渗流机理、分布特征及对产气的影响。然而,页岩复杂的孔隙结构和压裂改造的多环节性给相关研究带来了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本研究以水基压裂液中的“水”为研究对象,在深入
学位
动力学抑制剂(KHIs)可以延缓水合物的形成,可用于解决因形成水合物导致油气生产装置和运输管线堵塞的问题,对维持油气行业的安全有效运作十分重要。但目前关于动力学抑制剂的抑制机理还不是很明确。本论文利用分子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KHIs对水合物形成的抑制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分子模拟研究有/无KHIs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甲烷水合物的成核过程中,不稳定簇的大小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