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牵引复位器”微创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临床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张氏牵引复位器”双反牵引与传统牵引床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对比
  目的:目前临床上股骨干骨折多采用髓内钉固定,固定效果满意,患者预后良好;而髓内钉置入前需要骨折断端实现理想的复位。传统牵引床作为常用的闭合复位装置,仍存在软组织损伤发生率高、切开复位率高等不足;本团队研发的“张氏牵引复位器”在改善上述牵引床缺点的同时,还具有使用方便、复位牢靠等优点。本研究将比较“张氏牵引复位器”和传统牵引床复位股骨干骨折的各项术中指标和患者术后疗效及远期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至2015年收治的所有使用髓内钉内固定微创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使用“张氏牵引复位器”双反牵引复位的患者48例,使用传统牵引床复位的患者7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闭合复位失败后切开复位率、伤口感染和骨折不愈合等手术并发症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牵引相关并发症。每次随访时应用患侧下肢X线片来进行疗效的评估,末次随访时额外进行患肢功能评分(髋膝关节活动度、Harris髋关节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
  结果:“张氏牵引复位器”双反牵引组在骨折康复时间、Lysholm膝关节评分、闭合复位失败后切开复位率、术后骨折不愈合率以及软组织损伤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牵引床组(P<0.05)。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髋膝关节活动度和Harris评分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本研究首次比较“张氏牵引复位器”双反牵引与传统牵引床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结果表明“张氏牵引复位器”创新骨折临床复位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骨折康复、功能恢复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牵引床治疗;微创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张氏牵引复位器”双反牵引治疗比传统牵引床更具优势。
  第二部分“张氏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下肢截肢患者残肢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临床手术中下肢骨折多应用传统牵引床闭合复位。下肢截肢患者足部缺如,无法直接固定于牵引床。张英泽院士团队研发的“张氏牵引复位器”对于下肢截肢并存同侧患肢发生骨折的患者,可以达到理想复位以保证内固定物的稳定置入。本研究首次评估和分析应用“张氏牵引复位器”微创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肢残端骨折的疗效和可行性。
  方法:收集2013-2014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治疗的11名下肢残端骨折患者,其中4例为小腿截肢后胫骨平台骨折,3例为小腿截肢后股骨干骨折,4例为大腿截肢后股骨颈骨折。所有骨折均为在已经截肢的同侧下肢发生的残端骨折,“张氏牵引复位器”术中闭合复位进行治疗。术中,“张氏牵引复位器”连接于患肢,在骨牵引的直接牵引力作用下复位患者残肢骨折,维持复位位置,为之后的微创内固定创造良好条件。记录手术时间,复位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评估患者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状态。
  结果:全部11例患者在使用“张氏牵引复位器”后均获得满意的解剖或者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术中无患者再行切开复位。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0分钟(46~90分钟),平均复位时间13.2分钟(7~20分钟),平均X线透视时间19.8秒(6~65秒),平均失血量95ml(80-170ml)。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牵引复位器有关的并发症。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0.8个月(18~24个月)。全部骨折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末次随访中,全部11名患者的患肢均获得良好功能恢复,可佩戴假肢进行日常活动,患者自诉患肢活动能力与受伤前基本无差别。所有患者无需接受进一步诊疗或手术。
  结论:本研究首次应用“张氏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术治疗下肢截肢患者残肢骨折,结果表明“张氏牵引复位器”可有效复位截肢患者残肢骨折并保证复位稳定,术后可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发育期髌骨脱位对下肢的影响  目的:研究早期髌骨脱位对下肢力线,髌骨、股骨的软骨和骨的影响。  方法:实验对象为30只新西兰幼兔(1月龄),随机分为两组:髌骨脱位15只(实验组T),假手术15只(对照组N)。在术后六个月时,对所有动物进行CT扫描,测量数据包括滑车沟角、胫骨结节外置率和TT-TG;分别对两组股骨远端行大体观察;对24只动物(实验组=12,对照组=12)股骨远端行Micro
学位
学位
胃肠肿瘤是临床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且近些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尽管随着治疗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的普及应用,胃肠肿瘤患者的预后转归得到了部分改善,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寻找胃肠癌更为特异和敏感的治疗靶点,研制新型靶向药物成为当前胃肠癌治疗的研究要点。  动粒是连接姐妹染色体纺锤体微丝的重要蛋白质网络,主要由内部CCAN蛋白质
学位
第一部分VDR在不同年龄大鼠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退变相关关系研究  目的:在骨科疾病当中,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degeneration, IDD)相关的临床综合征包括颈、腰痛及颈、腰椎间盘突出,这些疾病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长期以来,由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机制不清,给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大困难。近年来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在IDD发生、发展中可能
背景:糖尿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pain DNP)是由长期高血糖导致的慢性神经损伤所导致的慢性疼痛,以难治性疼痛和进行性感觉丧失为特征,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普遍存在低水平的非感染性炎性反应,这种炎性反应即使在血糖被纠正后依然存在,全身性的慢性炎性反应参与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形成,而N
学位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当下发病率相对较高且以睡眠呼吸障碍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间歇性低氧(IH)等病理生理学改变是OSAHS疾病的主要特征,其可导致体内反复发生低氧/复氧的周期性循环过程,最终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心脑血管相关疾病作为中老年OSAHS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间歇性低氧所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
学位
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当机体或细胞受到细菌、病毒以及各种炎症因子刺激时,caspase-1/11被激活,活化后的caspase-1/11靶向作用于GSDMD,将其剪切成为具有成孔功能的GSDMD-N。GSDMD-N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加速了炎症因子IL-1β、IL-18等释放出细胞,最终导致细胞溶胀死亡。细胞焦亡的发生对肿瘤的作用尚有争议。因此本文旨在探
学位
骨盆将躯干及上肢重量传递至下肢,同时又对腹腔、盆腔脏器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骨盆周围存在诸多强劲的韧带及肌肉以维持其正常形态及功能,该部位损伤的致伤原因多为高能量暴力。随着交通、建筑行业的发展,高能量暴力导致的骨盆损伤的发病率可达3.73%。骨盆周围重要血管、神经、器官集聚,该部位一旦发生骨折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  目前,不稳定骨盆骨折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复位、固定,然而,传统的手术方法常伴有创伤大、出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