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分子与靶点相互作用进行的筛选与验证--课题IMDM2-p53相互作用抑制剂的筛选与验证--课题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yy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生命的基本作用之一,是现代药物研发的基础。通过生物靶点来筛选活性小分子是后基因组时代主要的获得药物的途径,但是并不是基因组所有的表达产物都可以作为药物靶点,所以获得有效的靶点是现代药物研发的中心环节,而得到靶点专一性的小分子药物是化学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MDM2-p53相互作用抑制剂的筛选与验证,第二部分是P57衍生物靶点的筛选与初步验证。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是通过已知的生物靶点MDM2,筛选MDM2-p53相互作用的抑制剂。MDM2是真核生物重要的癌蛋白,它介导p53的泛素化降解过程使p53失活,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所以得到活性较高的MDM2-p53相互作用的抑制剂对肿瘤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ELISA的方法从一系列的chlorofusin类似物中筛选得到7个活性较高的小分子,并通过SPR分析对它们与MDM2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验证,我们最终会将这些小分子作用到肿瘤细胞中检测其抗肿瘤活性。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对P57抑制食欲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关于P57类减肥辅食安全性的数据较少,并且它并没有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我们希望能够得到P57的生物靶点,进而阐述它抑制食欲的机理或者对它潜在的副作用进行初步的认识。通过竞争性亲和层析的方法我们得到了两个P57类似物的候选蛋白LGPM1和LGPP1,二者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我们用pull down和SPR的方法对P57与LGP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验证,初步认为二者是存在相互作用的。我们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对LGP的下游蛋白进行了探索,得到的数据中ATP synthase参与体内ATP合成,这与文献报道的P57可以增加下丘脑神经元中ATP的含量可能存在一定得关系,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中。
其他文献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nt的非编码小RNA,参与调控一半以上基因的表达,是细胞内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miRNA在发育、肿瘤中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而对于miRNA在精子发生成熟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还很少。已有研究表明,miRNA在精子发生中具有重要功能,但具体哪些miRNA发挥了主要的调控功能还不清楚。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小鼠各个时期生精细胞分选技术,通过高
学位
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主要种植于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一种常见的四季时令蔬菜。逆境条件下,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结球白菜,会通过体内复杂的防御机制来抵制外界的胁迫。此时,植株不能长期抵御高温,就会出现死苗,生长缓慢等症状,致使植株品质的降低和产量的下降。因此,选育耐热的不结球白菜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要对植物的品种进行改良,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再生
期刊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运用化学-酶法合成高立体选择性的手性药物中间体(R)-1-苯乙醇以及用生物酶催化法合成生物素的重要手性中间体单甲酯。  论文的第二章主要采用摇瓶发酵优化的方式,对埃切毕赤酵母表达羰基还原酶的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了培养基组分(碳源、氮源、金属离子)与发酵条件(培养温度、起始pH值、接种体积分数、装液量、苯乙酮诱导、产酶周期)对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产酶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0g
农作物真菌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灾害之一,造成粮食大量减产,Nature杂志登载真菌病害已经给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和黄豆这5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带来每年600亿美元的损失,真菌病害不仅影响粮食安全,也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对于真菌病害的防治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对真菌病害的防治主要是化学防治方法,此方法会引起环境污染,而且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及人类健康。用生物防治法没有污染,环境友好而且具有很好的效果
巨胚稻比普通糙米的胚大2-3倍,其多种营养成分比普通糙米高,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发现,巨胚突变体的胚细胞变大,胚乳细胞凋亡。巨胚基因(GE)控制水稻种子胚和胚乳的大小比例,缺失功能的巨胚基因(GE)表现变大的胚。巨胚基因翻译的蛋白包含一个血红素结合位点,被命名为CYP78A13。  本研究首先明确巨胚突变体“上师大5号”的巨胚基因序列,并且分别与“韩国巨胚稻”和“日本巨胚稻”的巨胚基因序列进行比较。“
学位
丹参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和水溶性酚酸类成分,丹参酮类物质是丹参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于二萜类。丹参酮在抗氧化、消炎抑菌及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耐缺氧能力,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等药理作用,应用潜力巨大。但是,由于野生丹参资源濒临灭绝、栽培丹参品质严重退化和生长周期长。目前丹参原料药已供不应求。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丹参中丹参酮含量是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而丹参酮生物
学位
期刊
期刊
作为一种传统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unge)在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调节经期不调、血液循环疾病及抗癌方面均有显著作用。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一类是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这两种药用成分在临床上都有显著疗效。因此,丹参也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对丹参的研究主要基于对丹参的两条合成途径即MEP和MVA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的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