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湿度环境对大鼠体能的影响

来源 :武汉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高湿度环境对大鼠体能的影响,在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通过分析其体力状况、疲劳状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并阐述影响高湿度环境影响体能的有关机制,为后续深入研究及运动员在高湿环境中体能训练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将48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常湿常温组、常湿低温组、常湿高温组、高湿常温组、高湿低温组、高湿高温组。常湿常温组大鼠每日24小时均处于常湿常温环境中,其它各组大鼠按照各组特定的温湿度条件,放入人工气候箱内每天刺激8h,其余时间则进入常湿常温环境,各组大鼠持续刺激30天,自由饮食。30天后分别各组依次进行鼠尾悬挂实验、力竭游泳实验,取大鼠静脉血进行检测。测定各组大鼠鼠尾悬挂静止不动的时间、力竭游泳所用时间,以及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五羟色胺(5-HT)的含量,CD4+/CD8+的比值。比较各组大鼠各检测指标的差异。通过将不同温度(常温、低温、高温)下的高湿组与常湿组进行对比,从三个方面分析反映大鼠体能:(1)通过鼠尾悬挂实验、力竭游泳实验,衡量大鼠的体力状况;(2)通过检测5-HT含量,判断大鼠的疲劳状态以及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对体能的影响作用;(3)通过检测血清中IL-6、CD4+/CD8+比值,分析高湿度环境下大鼠免疫机能改变对大鼠体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鼠尾悬挂实验中,高湿常温组大鼠鼠尾悬挂时间高于常湿常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湿低温组大鼠鼠尾悬挂时间高于常湿低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湿高温组大鼠鼠尾悬挂时间高于常湿高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力竭游泳实验中,高湿常温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低于常湿常温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高湿低温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低于常湿低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湿高温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低于常湿高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IL-6含量:高湿常温组大鼠IL-6含量低于常湿常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湿低温组大鼠IL-6含量低于常湿低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湿高温组大鼠IL-6含量低于常湿高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5-HT含量:高湿常温组大鼠5-HT含量高于常湿常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湿低温组大鼠5-HT含量高于常湿低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湿高温组大鼠5-HT含量高于常湿高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CD4+/CD8+比值:高湿常温组大鼠CD4+/CD8+比值低于常湿常温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高湿低温组大鼠CD4+/CD8+比值低于常湿低温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高湿高温组大鼠CD4+/CD8+比值低于常湿高温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三种温度条件(常温、低温、高温)分别对应的高湿度环境的大鼠体力状况较常湿环境的大鼠差;2.三种温度条件分别对应的高湿度环境的大鼠中枢系统功能下降,使大鼠较早出现运动疲劳;3.三种温度条件分别对应的高湿度环境的大鼠免疫功能下降;4.高湿度环境影响大鼠体能是通过中枢系统、免疫功能等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采用力学刺激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协同促进小鼠肩袖损伤后界面组织的愈合及再生,并通过组织形态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显微CT扫描及生物力学测试,检测肩袖愈合界面组织结构特征、血清中相关生长因子浓度的变化、软骨下骨形态参数特点以及力学性能参数的恢复,初步探讨力学刺激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肩袖损伤修复的影响,为肩袖损伤后的生物学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96只C57BL/6
研究目的:观察6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Core Stabilization Training,CST)联合踝肌力量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者神经肌肉控制、踝肌肌力、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自评量表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招募到的36名CAI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人)和核心组(18人),对照组进行踝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肌肌力训练,
目的:本研究采用纯富血小板血浆(P-PRP)、富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L-PRP)对小鼠肩袖损伤后腱-骨结合部(BTJ)进行治疗,并通过组织形态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生物力学测试,观察肩袖损伤后BTJ组织结构特征、血清中相关炎性因子的浓度变化以及生物力学性能的恢复,初步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中的白细胞对肩袖损伤后BTJ的影响,为今后P-PRP推广在肩袖损伤后BTJ修复的临床实践提供
研究目的:骨骼肌作为人体中质量最大的外周组织,在维持机体运动、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等生理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骨骼肌质量的流失也随之加快。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骼肌萎缩的发生常伴随着细胞自噬水平的低下与细胞凋亡的增加。运动,作为一项便捷、经济和环保的有效干预手段可改善骨骼肌萎缩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抗阻运动被推崇为首选干预方式,其机制与激活自噬和抑制细胞凋亡
研究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抗纤维化蛋白Klotho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坚持有氧运动可以延缓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的肺纤维化进展、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并提高非IPF人群Klotho蛋白表达水平。因此,本实验探究4周有氧跑台运动对博来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阐述有氧运动干预对Wn
研究目的:探究针刺联合静态牵伸及静态牵伸两种干预方法对冬残奥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有效性及差异性,并探讨其中的原理机制,以期为冬残奥运动员运动后选择合适的放松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实验条件的2022年冬残奥冬训期越野滑雪兼冬季两项国家集训队的运动员30名,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15人。对照组在日常训练结束后进行15min的静态牵伸干预,实验组进行20min的针刺足
研究目的:探讨外泌体在不同运动方式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脂肪组织炎症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为运动改善2型糖尿病脂肪组织炎症及其运动处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36只9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成3组:安静对照组(DA组)、爬梯组(DP组)、中等强度跑台组(DR组),每组12只。DA组不进行运动,只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DP组进行尾部负重爬梯运动,运动强度为:第1、2、3-4、5-6、7-8周
研究目的:观察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在疼痛、关节功能、踝关节肌力、平衡和步态等方面的损伤情况;监测常规力量训练对CAI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在常规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后对CAI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于四川省骨科医院治未病中心,收集经病史、体征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确诊的,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单侧CAI患者4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对照组进
目的:观察不同运动方式干预后db/db小鼠血清外泌体与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细胞共培养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为糖尿病的运动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周龄雄性db/db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为糖尿病安静对照组,糖尿病抗阻爬梯组、糖尿病有氧跑台组和糖尿病游泳运动组,另取雄性mm小鼠12只设为正常对照组。运动干预结束后采集各组小鼠血清,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将所提外泌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