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40只,分为N0组(n=35)、N1组(n=35)、N2组(n=35),N3组(n=35)。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N0组于右侧内囊靶点不注射任何试剂,N1、N2组分别于右侧内囊靶点注射70μl和80μl无水乙醇,N3组于右侧锥体束靶点注射15μl无水乙醇。术后观察4组大鼠的饮食、大小便、体重,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并记录症状开始和持续的时间,死亡率。结果:N1、N2,N3组大鼠均于术后第1天出现典型的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的症状,并持续21 d。N0组大鼠死亡2只、N1组大鼠死亡5只,N2组大鼠死亡5只,N3组大鼠死亡17只。N0、N1,N2组大鼠术后死亡率与N3组相比分别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1组和N2组大鼠术后死亡率比较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无水乙醇70μl,80μl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可建立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手术简单,症状典型,至少持续21 d,且剂量安全,死亡率低。第二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1、3、7、14,21天分别记录4组大鼠的NSS评分、Faden评分和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术后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N2组和N3组大鼠的NSS评分比较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著高于前者。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Faden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著低于前者。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改良Ashworth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著高于前者。小结:NSS评分、Faden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可有效评价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其症状随无水乙醇剂量的增加而相应加重。第三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21天分别对4组大鼠的脑组织行HE染色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N0组大鼠右侧内囊未见明显损伤;N1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未累及其他脑区;N2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但损伤面积大于N1组,同样未累及其他脑区;N3组右侧锥体束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未累及其他脑区。小结: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注射部位定位准确,随无水乙醇剂量的增加内囊的损伤面积也相应增加,且与大鼠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相符合。第四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变化。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21天分别对4组大鼠应用免疫荧光法行对侧肢体屈肌群肌纤维类型测定。结果: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大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的百分比均分别显著高于前者。小结:对侧肢体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I型肌纤维的百分比检测可有效评价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且随无水乙醇注射剂量的增加,对侧肢体肌肉的痉挛程度相应增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I型肌纤维的百分比也相应增加。第五部分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8例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患者,并对其随访,记录患肢、健肢的运动和感觉情况,改良Ashworth评分系统评价患手痉挛状态的恢复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健肢的运动和感觉未见明显异常;患侧手部改良Ashworth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小结: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可有效缓解痉挛性脑损伤患者的手部痉挛状态。
其他文献
糖尿病脑病(diabetic encephalopathy,DE)是由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大脑神经发生功能和结构的改变,以获得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缺陷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其发病隐匿、进展缓慢,不易被及时诊断发现,是糖尿病并发症中较难防治的并发症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由脑血管病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至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VCI发病率逐年攀升,认知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功能,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针对本病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如何早期预测,早期干预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量临床及实验室数据表明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
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人体股骨形态并不是笔直不变的,它的曲度和角度等相关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成年以后,自身的股骨曲度和角度也会随着年龄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然而,中国人的股骨曲度相关参数缺乏系统研究,更重要的是治疗股骨骨折时,应用常规固定物通常无法完全与个性化的股骨曲度和角度相适形,进而不能恢复生理股骨内外骨皮质的解剖连续性。由于局部
骨骼肌离子通道病(skeletal muscle channelopathies,SMCs)是由编码骨骼肌细胞膜电压门控氯、钙、钠及钾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一组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疾病。依据肌细胞膜兴奋性的高低、临床表现特点,分为非萎缩性肌强直(Non-dystrophic myotonias,NDMs)和原发性周期性麻痹(Primary periodic paralyses,PPPs)。N
髋部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类,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由低能量损伤引起,多与骨量丢失及跌倒等因素相关。随着全球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的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和卫生系统的负担也随之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髋部骨折位居全球十大至残性疾病之一,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450万髋部骨折发生,而在未来四十年髋部骨折的数量预计将达到2100万。预计2040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致残的慢性肺部疾病,全世界有超过2.5亿的病例,目前也是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在中国40岁以上年龄的成年人中,其发病率约为13.7%。COPD发病及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受多因素影响,包括吸烟、空气污染、感染以及人口老龄化等。近年来
第一部分联合应用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和卵巢切除术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评价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联合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ection,ACLT)建立大鼠绝经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的有效性,为绝经后骨关节炎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1.48只12周龄雌性Sprag
第一部分PM2.5对哮喘患者急性发作住院风险的影响目的:探究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对哮喘患者急性发作住院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石家庄市医疗保险中心数据库中所有18周岁以上成年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描述日均患者住院人数与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序列趋势;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cti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这一心律失常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房颤人群。心房颤动对人类身体健康存在巨大危害,房颤后左心耳血栓形成脱落会导致各种重要脏器栓塞,导致机体功能丧失,严重时危及生命,除此之外,当房颤发生后可以加重原有心脏疾病,增加患者住院次数,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支出,导致家庭社会负担加重。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药物和手术治疗,两者各有
卵泡的发育成熟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始于始基卵泡,经历窦前卵泡、窦状卵泡和排卵前卵泡的发育过程。窦状卵泡颗粒细胞间积聚的卵泡液增加融合形成卵泡腔,卵泡腔内的卵泡液微环境对卵母细胞的后期发育及最后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颗粒细胞(GCs)是组成卵泡最大的细胞群,包括衬在卵泡壁上的壁层GCs(mGCs)和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cGCs)。mGCs主要产生卵巢激素和分泌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