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ninetai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人民群众之中,也离不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同时,将日常生活融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及意义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为基本视域对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探索,虽然是全新的视野和视角,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全文围绕日常生活视域进行研究,希望在这个领域里找到新的突破口。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日常生活的概说。这一部分主要是站在现阶段研究和前人研究成果的肩膀上,来探讨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和历史进程,并且通过哲学概念层层剖析日常生活内涵,结合各方面有关于日常生活的研究,最终对其内涵进行概括。
  第二部分,论述了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之间的相互意义。日常生活世界是大众化的重要动力、平台和领域。只有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才能为大众化找到理论依据,才能促进理论的创新发展。同时,大众化对日常生活也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大众化有利于巩固意识形态安全,提升主体素质,引导主体的正确的价值判断。
  第三部分,分析了大众化的现状,肯定了近年来大众化的优秀成果,深刻的分析了表现及原因,如主体对理论的陌生,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怀疑动摇,目标制定的错误等。原因主要包括主体的错误理解运用失误,传统的思维定势,和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化价值观等。
  第四部分,论述了日常生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本文认为途径有很多,如研究中一定要注重人的需要,在实践中要增加人文关怀,创新话语体系,实践的创新。思想和制度的保障,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媒体,建设一支优秀的队伍等,这些途径紧密与日常相结合,能使其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出现了犯罪率高、社会危害严重的犯罪新趋势,从而威胁到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加之刑事立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进而影响到对该类犯罪行为的司法认定和刑事审判。因此,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进行专题研究就变得必要和紧迫。  论文共分六个部分:  序言部分。通过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现状的阐述,着重表明在司法现实和理论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预防和惩治该类犯罪行为的因素,这是研究非法
期刊
间接正犯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都有很大争议。本文分为间接正犯的概述、利用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被利用者的工具行为三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间接正犯的概述。间接正犯产生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一般认为是德国客观主义共同犯罪理论学者为弥补其理论不足而推衍出的一个范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仍有很大争议。我国普遍承认对应的行为具备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但因立法无此
学位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长期引起争议的话题,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更是当前法学界一个热点话题。传统观点认为侵权领域存在精神损害赔偿,而对于违约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本文结合当前法律理论动态,从司法实际出发,对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论证了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存在和适用。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加以分析。  第一部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概述。“精神损害”是指:精神权利和利益的不利益状态,最
保护人权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规定得比较详细,而关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却少之又少。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被害人要求通过刑事程序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1985年12月1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这是联合国通过的关于被害人问题的第一个重要声明,它标志着关于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