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水稻收获损失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936355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口增长、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的粮食刚性需求增长与我国人均资源趋紧的矛盾下,中国粮食供需未来仍将处于依赖进口的紧平衡状态。然而,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上一直较注重“产前”和“产中”环节的要素投入与管理,对粮食“产后”节粮减损的关注度严重不足。据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情况非常突出,各环节每年损失总量上千亿斤,约合2亿亩耕地粮食产量。以水稻为例,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收获环节不仅存在着较大的数量损失和品质损失,还会对后续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的损失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从农户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农村现状,研究农户水稻收获损失及影响因素。首先,在对相关文献研究评述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户水稻收获损失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其次,归纳影响农户水稻收获损失的相关变量,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全国水稻主产区10省份957个农户的水稻收获损失现状展开了实地调研。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运用描述统计的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样本省份农户水稻收获损失程度及其生产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研究识别了水稻收获损失的9大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利用系统工程中的集成DEMATEL-ISM方法,对关键因素进行结构化分层,建立农户水稻收获损失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分析了关键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地区农户水稻收获损失率均值在3.25%左右。然而,不同地区水稻收获损失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整体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由北向南看,东北部地区水稻收获损失率低于南部地区;二是由东向西看,东部地区水稻收获损失率低于中部,中部地区损失率低于西部。(2)通过识别水稻收获损失显著影响因素后发现,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占比、种植规模、机械化程度、适时收获、作业精细度对水稻收获损失具有负向影响;户主外出务工、土地细碎化对水稻收获损失的影响为正;同时,水稻收获损失不会随着人手增加和天气晴好明显降低,但会随人手紧缺和天气恶劣显著增加。(3)水稻收获损失的影响因素既相互独立,又存在明显的层次作用关系。其中,适时收获与否和作业精细度对水稻收获损失具有直接影响;收获期天气、人手富裕度、机械化程度、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和土地细碎化的中介效应明显;户主务工与否、种植规模则是控制水稻收获损失的深层根源因素。
其他文献
<正>海关总署56号文的新规促使海外代购行业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经营阶段。2011年8月,拖着10万元化妆品走出机场的离职空姐李晓航没有想到自己会遇到海关稽查。因网售走私化妆
中国道教以先秦时期老庄哲学为基本思想,发展了两汉的黄老之学,同时又继承了原始宗教中的女神崇拜,民间社会中的神仙方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本文以道教
在今年本刊第三期刊登的《飞机结构健康监控中的信息获取技术》中,详细介绍了结构健康系统中信息获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本文主要介绍通过上述途径获得信息之后的处理技术,这
厦门市第六中学合唱团如今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厦门六中合唱团的跟踪调研,探究了合唱艺术在该合唱团的运用,并提炼出相关优秀的合唱教学理念及经验,望能够为中学合唱教育的开展做出实践以及理论方面的指导。文章从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对选题背景、意义进行了说明;运用了文献调查的方法对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做出分析;以及说明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内容主要包括厦门六中合唱团的概况与建设
做题与说题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如果把做题看成是教师应有的一种自觉的内化修炼,那么说题就称得上是一种外显的教学提炼.说题,概括地讲就是教师在深入做题、精心备题的基础上
政贵有恒,治贵有常。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打好“学、做、改、融、建”的组合拳,突出在思想教育、落实基本制度、解决主要问题上下功
报纸
随着我国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地区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增长是城乡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在土地利用方面进行合理性变革。因此,科
<正>日渐火热的海外代购,虽有光鲜华丽的氛围,但也难以掩盖其游走于利与罚边缘背后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时隔一年,离职空姐代购案于10月10日在北京市二中院开庭重审,逃税金额从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病情重,侵入性置管操作较多,而且昏迷患者多,无家属陪护,所以导管的意外拔除情况较普通病房出现多。意外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是指导管意外脱落或未
以往学者对《太平经》中"贤柔、贤渘、大渘、大渘师"的解释值得商榷。柔、渘并非指有道术的人,而大渘亦非指有高深知识及方术的道教徒众。由于受到《周易》及汉代阴阳五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