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掺烧烟煤一次风偏置W火焰锅炉流动及燃烧特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b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我国政府要求进一步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重点提出燃煤电厂应采用更加先进的燃烧技术。W火焰燃烧是燃煤电站机组锅炉的三种燃烧方式之一,它是专为燃用无烟煤、贫煤等难燃煤种而设计的。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供应变化,W火焰锅炉开始掺烧或全烧烟煤。现有旋流W火焰锅炉掺烧或全烧烟煤后出现了燃烧器喷口烧损、水冷壁结渣以及脱硝入口烟温超温等问题,影响了锅炉安全、稳定运行。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开发出适用于旋流W火焰锅炉掺烧烟煤的新型燃烧技术。通过工业热态试验研究揭示了现有旋流W火焰锅炉掺烧烟煤后出现燃烧器喷口烧损、水冷壁结渣以及脱硝入口烟温超温等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适用于旋流W火焰锅炉掺烧烟煤的一次风偏置燃烧组织方式,进而开发了一次风偏置W火焰燃烧技术(简称一次风偏置技术),并通过单相冷态模化试验、气固两相冷态模化试验和数值模拟全面系统性的研究了采用一次风偏置技术的旋流W火焰锅炉炉内流动、下冲及烟煤燃烧特性。对采用美国B&W(Babcock&Wilcox)技术的300 MWe旋流W火焰锅炉全烧烟煤和采用北京B&W公司中心给风技术的600 MWe旋流W火焰锅炉掺烧烟煤后炉内温度场、气氛场特性开展了工业热态试验研究,发现旋流W火焰锅炉掺烧烟煤后煤粉气流着火距离一般小于0.25 m,虽然能够实现强稳燃、高效、低NOx燃烧,但由于煤粉气流着火热大幅度降低、着火距离大幅度缩短、炉内火焰中心靠上,导致锅炉出现了燃烧器喷口烧损、水冷壁结渣和脱硝入口烟温超温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适用于旋流W火焰锅炉掺烧烟煤的一次风偏置燃烧组织方式,开发了一次风偏置技术。建立了模化比例1:10的单相冷态模化试验台,利用IFA 300型恒温热线风速仪开展了采用一次风偏置技术和中心给风技术的旋流W火焰锅炉炉内单相流动特性研究,定量地分析了一次风偏置技术在防止炉拱水冷壁结渣和增加拱上气流下冲方面的优势。中心给风技术和一次风偏置技术拱上主气流的无量纲下冲深度分别为0.430和0.525,一次风偏置技术下拱上主气流下冲深度更大。关闭乏气挡板提升燃烧器一次风率,不同一次风率下无量纲下冲深度均在0.525左右,合理的冷态流场折转上行位置保证了一次风偏置技术在实际燃烧中即使全关乏气挡板煤粉颗粒也无法冲刷冷灰斗水冷壁。建立了模化比例1:20的气固两相冷态模化试验台,使用三维激光多普勒动态粒子分析仪(PDA)测量了炉内速度场、颗粒场分布,开展了采用一次风偏置技术和中心给风技术的旋流W火焰锅炉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对比性研究,优化了一次风偏置技术下锅炉乏气喷口布置位置并定量分析了燃尽风率对拱上气流下冲、颗粒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中心给风技术相比,采用一次风偏置技术的旋流W火焰锅炉拱下区域的气固两相竖直方向峰值速度较高、衰减较慢,水平方向的颗粒气流扩散范围较小、分布集中,颗粒气流折转位置晚、下冲深度大、体积流率衰减慢,有利于实际燃烧中延迟煤粉气流着火、防止炉拱区域水冷壁结渣以及降低脱硝入口烟温。推荐一次风偏置技术下较佳的锅炉乏气喷口布置为距炉拱下边缘竖直距离145 mm(实际锅炉中为2.9 m)。在乏气布置于距炉拱下边缘145 mm的基础上,随着燃尽风率的增大,拱上主气流的竖直速度和颗粒体积流率衰减变快,折转上行提前,下冲深度减小。建立了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开展了采用一次风偏置技术和中心给风技术的旋流W火焰锅炉炉内流动、烟煤燃烧和NOx排放特性对比性研究,定量分析了一次风偏置技术在防止燃烧器喷口烧损、防止水冷壁结渣以及降低脱硝入口烟温等方面的优势,优化了一次风偏置技术下燃尽风率和分离二次风率等关键运行参数。结果表明,与中心给风技术相比,采用一次风偏置技术的旋流W火焰锅炉煤粉气流着火推迟,燃烧器喷口区域烟温较低,有利于避免燃烧器喷口烧损;喉口水冷壁附近无煤粉剧烈燃烧现象,区域温度较低、氧化性气氛较强,有利于防止水冷壁结渣;煤粉气流下冲深度明显增加,炉内火焰中心下移,有利于防止炉拱水冷壁结渣和降低脱硝入口烟温;炉膛出口NOx排放浓度、烟气温度和飞灰可燃物含量分别降低了37 mg/m~3@6%O2、267 K和1.31个百分点。综合考虑炉内流场、温度场以及气氛场,采用一次风偏置技术的旋流W火焰锅炉满足煤粉气流下冲深度大、防止燃烧器喷口烧损和水冷壁结渣效果好、脱硝入口烟温合理、NOx排放量低且煤粉燃尽好的较佳运行参数组合为燃尽风率15%、分离二次风率8%、分离二次风速16 m/s。
其他文献
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噪声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全球范围内虽颁布了多条与降噪相关的法规及条例,但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大量植物构成的城市景观是维持城市生态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对噪声的衰减效果也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研究旨在利用最少的绿地面积,衰减更多的城市噪声,但针对植物不同结构降噪原理方面的研究还明显不足,也并未系统的将植物降噪原理应用于城市噪声控制上。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
学位
锂离子电池组是卫星平台的核心组成部件之一,其在卫星运行的全寿命周期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随在轨循环充放电的不断进行,电池组的性能逐渐衰减。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是反映电池组当前性能的重要参数,实现SOH的准确估计,对卫星锂离子电池组的地面管控和在轨智能运维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锂离子电池(组)的健康状态一般通过最大可用容量进行定义。通常情况下,最大可用容量的测量需要对电
学位
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机床的加工精度不断提高,为了保证机床的加工性能,对机床轴系的径向回转运动进行监测和补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针对高速轴系的径向回转误差测量。随着机床轴系的转速从数千转逐步提升至数万转甚至数十万转,高端机床对高速轴系测量技术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现有经典的轴系径向回转误差测量方法在轴系低速回转状态下具有极高的测量精度,但是受限于测量系统的响应频率,现有测量方法难以用于轴系在高转速状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快速增加导致人均户外环境资源不足,城市户外环境质量与老年群体渴望宜居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这一现象在我国老龄人口占比较高的东北严寒地区更加明显。该地区气候恶劣,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经济水平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较低,城市脆弱性强,这些因素导致对该地区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有显著影响的城市住区环境和户外热舒适研究变得尤为重
学位
国际倡导的人居发展方向和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都对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特色延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城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和文化积淀的成果,其地方性维度和社会维度价值应得到更多重视,同时若要将城市遗产保护带入更高层次,则必须把“变化”纳入考量。然而,相较于对遗产不断深化、日臻成熟的理解,中国现行遗产保护体系中应用的“保护区”方法仍处于滞后状态:以隔离式的二分法限定保护空间范围的内外,保护区以外地
学位
新艺术运动作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以前所未有的独特形态和新旧时代融合的艺术形式深刻的影响了包括建筑、装饰、实用品、平面设计等几乎所有艺术领域。新艺术运动对二十世纪现代艺术转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收集大量第一手文献素材以及现场实际调研,并结合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领域的方法与理念,来揭示新艺术运动在各时空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诠释新艺术运动的外在社
学位
以患者为中心、重视患者的生命权益是近年来医疗和护理实践发展的主流趋势。医疗建筑作为医疗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理念也继承了这种价值发展。通过良好的空间环境增进患者的健康和福祉是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目标。然而受到学科的局限性,从建筑学的语境中难以切实而深入地对患者的权益与福祉做出本质性的解析,是以将其作为核心目标的建筑设计的具体任务也不甚明确。为此,本研究溯源医学领域中对患者权益讨论的上层理论
学位
微纳米加工技术是一门工具技术,其目的是服务于科学研究和工业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微纳米加工技术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技术,新的科研课题和工业产品的开发会不断地对加工技术提出新的需求。目前微纳米器件在传感、能源、通信以及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选择性沉积技术可以实现微纳米结构无掩模的自对准沉积,从而大幅降低微纳米结构的加工难度。同时三维微纳米器件的兴起也对选择性沉积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然而以光刻技术为代
学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给能源的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逐渐成为限制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获得对能源更多的控制权,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保证经济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给能源的供给带来了曙光,其中生物质能由于其来源广泛,获取便捷,逐渐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微波加热技术的引入,为生物质能的高效转化利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本文以稻壳这一
学位
心肌片层是心室壁内心肌细胞的主要组织结构,同时也是实现心室功能的基本工作单元。心肌片层及其内部心肌细胞的三维空间排布规律与心脏的收缩舒张、心电传导、组织重构、生理病理等存在紧密联系,加强心肌片层结构研究可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但是,由于当前心肌组织的主要成像方式(如光学显微成像、电镜扫描成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偏振光成像等)均无法提供超高分辨率心肌组织三维成像数据,心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