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锂离子电池组在轨健康状态估计方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a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组是卫星平台的核心组成部件之一,其在卫星运行的全寿命周期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随在轨循环充放电的不断进行,电池组的性能逐渐衰减。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是反映电池组当前性能的重要参数,实现SOH的准确估计,对卫星锂离子电池组的地面管控和在轨智能运维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锂离子电池(组)的健康状态一般通过最大可用容量进行定义。通常情况下,最大可用容量的测量需要对电池(组)进行满充满放,在轨运行过程中无法直接测量。因此,通过寻找与最大可用容量变化呈现强相关的表征参数,实现基于在轨可用参数的最大可用容量估计,成为卫星锂离子电池(组)在轨健康状态估计的必要途径。同时,在地面模拟在轨试验中,需要按照在轨工作机制对卫星锂离子电池(组)进行测试,浅充浅放的测试工况条件下也难以对最大可用容量进行测量。因而,通过地面实现电池(组)最大可用容量准确的等效测量,为在轨健康状态估计模型提供可用的训练样本,也是必须同步解决的难题。更进一步,相比于电池单体,电池组内单体间的不一致性,对最大可用容量的测量和估计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从地面模拟在轨试验中的最大可用容量等效测量、在轨运行时的性能退化表征以及长时健康状态估计模型构建三个方面,开展卫星锂离子电池组在轨健康状态估计方法研究。并利用在实验室开展的在轨等效试验和配套于实际型号的航天器锂离子电池组地面试验,对所提出方法开展验证和评估。首先,针对地面试验体制约束和单体不一致性导致的最大可用容量难以测量的问题,提出一种浅充浅放条件下的卫星锂离子电池组最大可用容量地面等效测量方法。在地面试验测试工况和单体不一致性的共同约束下,建立卫星锂离子电池组放电行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组内单体的初始状态和放电倍率,对满充满放测量条件进行虚拟化过程仿真,从而实现最大可用容量地面等效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相比基于一阶和二阶等效电路模型的方法,具有更优的精度和稳定性,且能够在地面模拟在轨试验中,连续获取等效测量结果,为在轨健康状态估计提供可用的模型训练样本。其次,针对在轨工况特征约束下性能退化表征参数提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在轨可监测参数的卫星锂离子电池组在轨性能退化表征方法。通过时间差分、电压差分和电流积分,构建在轨性能退化表征参数簇,实现电池组性能退化的在轨观测;进而对高维退化表征参数进行融合和变换,降低信息冗余,并减小单体不一致性和电压、电流测量中量化误差对退化表征参数的影响,提升在轨性能退化表征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提取的性能退化表征参数,相比容量增量、平均电压衰减和样本熵等典型参数,与电池组最大可用容量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可为在轨健康状态估计提供可观测的性能退化表征输入。再次,针对在轨缓慢退化特性下长时最大可用容量估计的误差累积问题,提出一种事件驱动的卫星锂离子电池组在轨最大可用容量估计方法。引入勒贝格采样理论,以在轨性能退化表征参数观测值为驱动,实现最大可用容量估计的时间尺度动态自适应优化,通过减少估计点数降低误差累积;进而建立可变时间尺度的最大可用容量估计状态空间,融合“退化表征参数-最大可用容量”回归模型与性能退化经验模型,进一步降低由于模型训练不充分和退化表征参数观测误差而导致的单周期估计误差,从而实现在轨最大可用容量和健康状态估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相比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典型数据驱动直接估计方法,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和稳定性。最后,利用两个实际型号航天器的“2并11串”和“3并11串”锂离子电池组地面模拟在轨试验数据,对本文所提出的卫星锂离子电池组在轨健康状态估计方法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方法通过“地面-在轨”的关联建模,能够在现有地面试验体制约束和在轨运行工况约束下,分别实现地面试验中的最大可用容量等效测量和在轨运行时的健康状态估计,为卫星锂离子电池组地面试验和在轨运行过程中的性能退化评估和预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污水深度处理后回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回用安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土壤渗滤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其优势已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可,但污水厂出水中的抗生素给土壤渗滤再生水的水质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一方面,抗生素自身有着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并且能够促进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生成与传播,这直接影响了回用水安全;另一方面,其抑菌作用影响了常规污染物的去除间接影响了回用水质。目前,相关研究主要
学位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结合了微生物和电化学反应的装置,可以在处理污水同时实现能源回收。如何强化系统电能输出和污染物降解效能,解析MFC电极表面电活性生物膜微生物组聚合及其代谢功能调控机制,仍然是MFC实际应用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主动能量采集(Active energy harvesting,AEH)可实时控制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能量的采集和存贮,成为一种
学位
近些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推进,对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随之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展碱激发胶凝体系代替传统水泥胶凝体系,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是妥善解决上述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开展了以冶炼工业副产品高炉矿渣为主要基底的碱-矿渣混凝土试验研究,同时利用建筑垃圾作为天然砂石的替代品,对碱-矿渣再生混凝土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碱-矿渣混凝土收缩过大
学位
方案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建筑体量是概念方案设计阶段的重要设计内容,对后续建筑方案深化乃至整个建筑设计过程都具有很大影响。伴随着对于建筑方案设计效率与效果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新型建筑设计工具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更好地辅助建筑师进行方案创作,本研究立足于人工智能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尝试引入深度学习来驱动建筑概念方案体量生成设计。研究旨在以智能化技术手段初步实现建筑体量生成设计自动化;以人机协作的新型工
学位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于其密度低、重量轻、耐腐蚀性高、刚度好、疲劳性能好等优异性能一直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在铺放、制造、装配、服役等一系列过程中由于承载和环境变化等在复合材料内部形成的孔隙缺陷损伤会大大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甚至间接导致材料结构的失效,造成不可估计的灾难性后果。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用于实际承力构件的复合材料层合板质量检测要求严格,对于材料整体孔隙率要求不高于2%,重点结构处孔隙率要
学位
为了应对污水回用过程中致病微生物和有机微污染物带来的挑战,多种物理-化学耦合的多级深度处理工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污水深度处理过程中。然而,耦合工艺步骤较为繁琐、处理耗时较长、占地面积大且投入成本较高,逐渐不能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城市化程度高、“寸土寸金”的大型城市,更加需要占地面积小、集成化程度高、产水效率高、处理效果好的新型污水回用深度处理技术。本论文通过构建新型陶瓷膜制备技术,制备
学位
本论文研究了光照条件下金属元素铋对水中NO3–/BrO3–/ClO2–的去除。铋是惰性金属元素,常规条件下不具备还原去除氧化性含氧酸根的能力,但其半金属性使铋在光照条件下显现出独特的反应活性。这种特殊的光致反应活性在研究中被用于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重铬酸盐等,但未见利用其去除水中阴离子污染物NO3–/BrO3–/ClO2–的报道。论文研究了层次结构铋材料的可控合成方法,分析了层次结构铋材料
学位
<正>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糖尿病带来的巨大负担,而糖尿病带来的危害是系统性的,其中糖尿病肾病(DKD)早已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且DKD患病率随糖尿病患病率的显著增长亦成比例增长。但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0%~40%的患者才罹患DKD,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并不会发展为DKD。因此临床上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症状时,首先必须明确是发生了DKD还是糖尿病合并了
期刊
在结构工程领域,钢结构由于其卓越的静力与抗震工作性能,得以在全世界广泛采用,而探索各种钢结构的规律性特征、精确预测结构承载能力,一直是该领域致力于解决的关键的、经典的问题。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聚焦于结构极限/峰值状态的研究,此状态具有不稳定、不确定的属性或本质特征,导致至今不能精确预测结构的静力与拟静力承载能力,各国钢结构设计规范中钢结构的承载能力是经验性、统计性主导的,因而在工程中不得不采取保守
学位
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噪声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全球范围内虽颁布了多条与降噪相关的法规及条例,但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大量植物构成的城市景观是维持城市生态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对噪声的衰减效果也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研究旨在利用最少的绿地面积,衰减更多的城市噪声,但针对植物不同结构降噪原理方面的研究还明显不足,也并未系统的将植物降噪原理应用于城市噪声控制上。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