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MD)或下颌发育过度是由于下颌骨过度生长发育而致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向前突出,引起咬合关系紊乱和面下部畸形。常表现为牙列呈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或对刃,面下三分之一向前突出,颏部突出过长,侧面观呈凹面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最为严重的错牙合畸形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正畸医生关注的焦点,然而现有的正畸治疗的疗效却不如人意,且无法阻止正畸治疗结束后下颌骨继续生长而致复发的趋势。严重的骨性下颌前突患者在成年后尚需进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正畸医生在患者整个生长发育的阶段能施加的影响极为有限。因此,下颌前突的预防与早期矫治已成为正畸学界的一大世界性难题。目前对生长期的儿童及青少年下颌前突患者所采取的正畸治疗措施主要是颏兜和Ⅲ型功能调节器等,成年患者可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尽管在动物实验中,颏兜能够限制下颌骨的生长,但是,其临床治疗效果却通常令人沮丧。国际上公认的下颌前突的手术治疗主要有两种术式,一种是口内入路的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intrao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另一种是口内入路的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intraoral vertical ramus osteotomy,IVRO)。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点,但也各自存在缺点。SSRO最大的缺点是术中可能损伤下牙槽神经,导致该神经分布区域感觉麻木。IVRO最大的缺点是术后需要颌间固定,且术中很难控制髁突段的位置。下颌骨大量的后退还可能导致咽腔变窄,引起呼吸道阻塞。手术治疗看似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下颌前突的问题,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迫使正畸医生不得不去探索更加简便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能有效抑制下颌骨生长的方法,有效预防或减轻因下颌过度生长导致的反牙合矫治后复发及对患者面型造成的严重影响。本研究根据下颌骨的生长特点,以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型猪为实验对象,通过在其下颌骨升支后缘植入金属钛板,观察机械阻挡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机械阻挡下颌骨升支后缘向后的生长,从而抑制下颌骨矢状向的生长,为临床治疗下颌前突奠定动物实验基础。研究分两个部分:1.猪下颌骨生长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4月龄贵州小型猪8只,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左侧植入T形钛板,另一组右侧植入T形钛板。两组的非植入侧均行假手术,以排除手术瘢痕和肌肉挛缩的干扰。定期观察动物生长情况,重点观察其咬合关系的改变以及下颌骨是否产生偏斜。结果显示,8只动物下颌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向植入侧的偏斜,表现为下牙列中线与颏点偏向植入侧。触诊双侧下颌骨形态,发现双侧下颌骨长度不等,植入侧明显短于对照侧。这说明植入侧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限制,使得下颌骨发生了偏斜。2.猪下颌骨生长抑制效果的观察与检测对受试小型猪术前及术后进行检测的指标包括: CT三维重建观察与测量,MicroCT观察与分析,组织学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CT三维重建测量结果表明,植入侧下颌骨长度及升支宽度明显小于对照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升支高度的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说明T形钛板对下颌骨向后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而对髁状突向上的生长没有限制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下颌骨升支向后的生长受到限制,但是髁状突向后的生长却仍较活跃。MicroCT影像结果显示:植入侧升支后缘骨质结构均匀致密,骨密度测量值较高,提示骨质矿化成熟;对照侧升支后缘骨质结构疏松,存在新骨与陈骨之间的明显交界,疏松部位骨密度测量值显著降低,提示该部位新骨生成,尚未完全钙化。组织学检查为丽春红染色,主要是观察双侧下颌骨升支后缘新骨的生成情况。丽春红染色结果显示,植入侧后缘骨质染色呈砖红色,蓝灰色少见,骨小梁结构致密,新骨生成较少;对照侧后缘染色呈蓝灰色,骨小梁结构疏松,提示大量不成熟的骨胶原存在,骨质成熟度较低,新骨生成活跃。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对照侧标本横断面骨小梁结构疏松,胶原纤维交织成网格样结构。植入侧标本表现为致密的纤维组织,未见疏松的骨小梁结构。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小型猪下颌骨升支后缘植入T形钛板能够有效抑制下颌骨升支向后的生长,下颌骨向上的生长没有受到明显限制。髁状突向后的生长受到的限制没有下颌升支后缘那么明显,是由于关节的特殊性,手术设计时没有对髁状突造成破坏和限制。但是,动物下颌骨均发生了向植入侧的偏斜,而双侧髁状突相对颅骨的位置并无差异,据此推断,下颌偏斜是由于植入侧下颌骨髁状突向后的生长受限所致。髁状突向后的生长受限,可能与钛板植入后部分咀嚼肌无法重新附丽到升支后缘而致该侧肌肉环境发生变化有关。